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1月10日

泉州状元进士迎春“六愿”

青阳庄氏家庙内悬有庄履丰的“文魁”匾额

与吴鲁相关的文献史料被大量保存

晋江池店镇钱头村内有吴鲁文化广场

卢琦少年时曾在泉港圭峰塔下读书

曾从龙中状元后,泉州西街曾井巷内其故居旁的水井即称“状元井”。

陈琛画像(翻拍)

陈万策著有《近道斋诗文集》

核心提示

转瞬之间,2025年农历乙巳蛇年即将到来。虽今尚处深冬季节,风寒料峭,但春天的召唤也已清晰可闻。其实古人同我们一样,走过荆棘,也蹚过激流,爱在岁末回首、年首展望。在迎春的季节里,他们满怀憧憬的样子早已刻入岁月的风尘之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味泉州状元、进士曾经许下的迎春愿望吧。□融媒体记者 吴拏云 文/图

一愿

“澄源正本”兴文风

曾从龙,字君锡,原名一龙,南宋泉州人,宰相曾公亮的四世从孙。南宋宁宗庆元己未(1199)举进士,廷对“独占天下第一之选”,擢为状元。因“一龙”之名有碍圣讳,宋宁宗遂赐其“从龙”之名,取意自《易经》中的“云从龙,风从虎”之句,暗寓君臣相得。

南宋嘉定七年(1214),曾从龙拜礼部尚书,年末受命主掌贡举考试。在南宋初期,朝廷曾实行严厉的言禁制度,形成高压文艺政策,制造了多起诗文获罪案,这就促使毫无下限的“献赋颂”成为一种文风。从高宗朝到光宗朝,这一风气持续蔓延。到了宁宗嘉定年间,权贵结党营私,阿谀逢迎、歌功颂德之风继续流行,导致一些士子急功近利,文失根祇。鉴于这种情况,曾从龙试图通过改革贡举文风,来重振士林,恢复文学生气。

眼看第二年春初就要开启全国省试的大幕,曾从龙上疏奏曰:“国家以科目网罗天下之英隽,义以观其通经,赋以观其博古,论以观其识,策以观其才。异时谋王断国,皆繇此其选。比来循习成风,文气不振,学不务根祇,辞不尚体要,涉猎未精,议论疏陋,缀缉虽繁,气象萎靡。愿下臣此章,风厉中外,澄源正本,莫甚于斯。”这句“澄源正本”算是缔下了美好的新年祝愿。而曾从龙的奏章也迅速获得宁宗的批准。

二愿 “爱惜精神”拯时局

吴鲁,字肃堂,号且园,晚号老迟,又号白华庵主,清末晋江钱塘乡(今泉州市晋江池店镇钱头村)人。同治十二年(1873),29岁的吴鲁以拔萃贡成均,进入古代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同治十三年(1874)朝考一等,入刑部为官,俸满升刑部主事。后充方略馆纂修。清光绪十四年(1888),他中式顺天乡试。光绪十六年(1890),45岁的吴鲁会试金榜题名,殿试一甲头名,世称“殿庭射策墨淋漓”。时在晚清,他也因此获称“福建最后一位文状元”。

同治三年(1864),吴鲁还在泉州学宫念书之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太平天国的李世贤率军攻陷漳州、泉州,并在漳州万松关击毙清廷福建陆路提督林文察。两郡百姓陷入恐慌。这时,闽浙总督左宗棠迅速派遣自己的得力干将魏光焘(字午庄,号芝香)入闽追击李世贤。魏光焘旋即调用清提督高连升、黄少春“航海来泉,星夜赴漳”,经历惨烈之战最终击退李世贤部,解了泉、漳之围。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魏光焘(tāo)奉命督滇。主政云南期间,民望极高。光绪二十八年,吴鲁调任云南主考、学政,与魏光焘共事,两人配合默契,互为知己。是年滇闱揭晓之后,吴鲁赴京面圣,寒冬旅途之间写了一封书信给魏光焘,此即《与魏午庄制军书》。吴鲁在信中回顾了同治三年的“泉漳之围”,对魏光焘的卓越军事才华致以敬意,表达出“聊伸吾泉士民当日感激之意、嗣后爱戴之诚耳”。信末,吴鲁道出自己的祈愿:“现在,强邻逼处,国步多艰。惟祈,爱惜精神,以振孱局,尤所企祷。”这既是对魏光焘的祝福,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

三愿 “男耕女织”无战火

卢琦,字希韩,号圭峰,元大德十年(1306)出生于惠安德音里八都卢厝一个书香世家,至正元年(1341)通过江浙行省乡试;次年,登陈祖仁榜进士。他在政坛是位良吏,在文苑又是闽中文学名士,《元史》《八闽通志》《泉州府志》《惠安县志》等皆有其传。

元至正年间,卢琦因事入京,后至居庸关。居庸关作为大都(即北京)的西北屏障,“南环凤阙,北枕龙沙,东连军都之雄,西界桑乾之浚,其隘如线,其侧如倾”。元武宗年间,更设了万户府,统领诸部卫军。尔后,又大兴土木,修建佛寺、行宫、花园等。每年皇帝到上京避暑时,都要从这里过路、游赏和留宿。卢琦也是慕名前往,但到达关前的长坡店村时,却见连年战乱,给地方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以至“草根白骨弃不收”。悲忧之间,卢琦掉转马头返乡,并写下了赫赫有名的《有事居庸关》一诗,诗中曰:“……关门铸铁半空倚,古来几度壮士死。草根白骨弃不收,冷风悲雨哭山鬼。道傍老翁八十余,短衣白发扶犂锄。路人立马问前事,犹能历历言丘墟……”诗末,他还是写出了自己的休战理想:“居庸关,何峥嵘,上天何不呼五丁,堑之海外休甲兵。男耕女织天下平,千春万古无战争。”和平抚慰大地,温暖春临人间,卢琦所期盼的,也是人们共同的祈愿。

四愿 “民勤风朴”享富庶

陈万策,字时对,号谦季,清初安溪崇信里(今祥华乡)人,居泉州郡城,是名士陈迁鹤的第三子。生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9岁能文,15岁工诗。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应顺天乡试,中式第一名,留京侍奉老父。同为安溪人的朝中高官李光地极为器重他,延聘他为“子侄师”。康熙三十三年(1694),原本准备参加会试,不料李光地被委任提督顺天学政,陈万策依规回避,就此归乡。直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才又参加会试,高中进士。

康熙六十年(1721),陈万策出任翰林院编修,被召往热河行在撰写文章,从8月到12月,写了许多歌功颂德的文章,当然也有一些描写自然风光、民土风情的,看得康熙大帝心花怒放。其中有一篇《赋得敦俗厚农桑》写道:“圣治期淳穆,皇仁致阜康。化民惟富庶,裕俗在农桑。比户无悬耜,连村有懿筐。民勤风更朴,生厚俗逾良。一本岐三穗,千蚕聚七襄。嘉禾书史馆,瑞锦示班行。熙皞民情乐,讴歌帝力忘。泰平绵玉历,亿载庆无疆。”展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百姓富足、文明昌盛之间的联系,祈愿国泰民富。

五愿

“拥褐高吟”书香浓

陈琛,字思献,别号紫峰,人称紫峰先生,明代晋江陈埭涵口人,生于成化十三年(1477)。18岁因丧父辍学,白天务农,晚上杜门力学。弘治十一年(1498),以儒士第二名进秀才,应福建乡试却因“不交贿用”,名落孙山。弘治十五年(1502),拜于虚斋先生门下,日夜研理。正德五年(1510),乡试中举。正德十二年(1517),荣登进士榜,时年41岁。但他无意官场,入仕仅5年,嘉靖元年(1522)即致仕归乡。张岳称其“有蟠屈万古之心胸,有泻落长江之辨论;有避世之深心,而非玩世;无道学之门户,而有实学。”

陈琛晚年居住于紫帽山上的秀林庵,多与乡中耆老、友人交好,闲来则吟诗作赋,留下不少华章。其中一首《岁暮访友人翠石山房留题》称:“竹树萧萧雪压庐,安仁自喜赋闲居。后生每载元亭酒,耆旧时停北海车。拥褐高吟残腊候,寒灯听雨五更初。梅花能解先生意,早放幽香伴著书。”古人常用“拥褐高吟”来表现穿着粗布衣高声吟诵诗歌的行为,也是展现文人雅士在简朴环境中保持高雅情操的一种状态。陈琛的这首诗看起来像是在为朋友而作,其实也恰与他的生活现状相符。陈琛另有一篇《丁亥新春试笔》称:“春雨添江欲到田,人人尽说有今年。满斟村酿微微醉,笑看庭花色色鲜。书卷从儿勤摘句,水心照我莫生烟。桃符信有画师手,写出人间不老仙。”依旧充满创作欲望的他,就是春天里的“人间不老仙”。

六愿

“恩覃挟纩”报春生

庄履丰,字中熙,号梅谷,明代晋江青阳里人。打小就在爷爷庄一俊、父亲庄望槐的共同教导下成长,也继承了他们俩率真质朴的性格。据说庄履丰小时候即展现过人的文化天赋,广读诗书、博研经史,到了弱冠之年即“善古文辞,下笔数千言,纚(sǎ)纚多惊人语”。隆庆五年(1571),履丰举于乡;万历五年(1577),成功登进士第。当时分校礼闱的大臣赵用贤,在看过庄履丰的卷子后大加赞赏,认为这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履丰随后被选为庶吉士,继而出任翰林编修、修撰。

庄履丰主要以文才名世,明清地方志皆将其列入“文苑类”。直隶山东道监察御史杨光训称赞他的史学篇章“盖标英秦汉,裁绣六朝,搜奇唐宋,彬彬乎勒成一家言,而胪于作者之林矣”。而今在晋江五店市的庄氏家庙内,亦悬有庄履丰的“文魁”匾额。在朝中时,他曾作《庆春泽·雪》一词:“暮霰纷纷,朔风猎猎,飞下玉尘盈尺。积素流光,鹤氅远来姑射。寒威一夜老青山,报上下、琼瑶齐色。梦回处,氍毹(qú shū)冷透,全凭酒力。六苍凌乱散空碧,想杨花逊清,梅花饶白。著地无痕,片片天然标格。赢将瑞气报丰年,羡世界、银城换得。况明世,恩覃挟纩(kuànɡ),春生。万国。”由暮冬景色入笔,逐渐烘托出恩泽广布的春生景象,算得上一绝。

--> 2025-01-10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17653.html 1 泉州状元进士迎春“六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