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1月10日

高建发茶业:南洋茶缘的百年传奇

▲纸盒与铁罐包装的老产品

▲老商标见证高建发茶业发展历史

▶高建发在新加坡的门店,从开设到现在一直保留着。

高云平留影

抗战后,高建发在安溪的工厂经营困难,申请政府豁免征税的报告。

《安溪县志》中有关高建发茶行在新加坡获奖的记载

高建发百年纸包产品

反映“牛帮”文化的包装

《星洲日报》中有关高建发等茶行的记载

核心提示

安溪,千年茶乡,香飘世界。时间长河中,茶企发展是安溪茶史的重要组成。日前,记者获得三则百年茶企高建发茶业的重要资料,揭示了高建发茶业百年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这些资料包括1994版《安溪县志》对高建发茶庄在新加坡开设茶庄的早期情况记载,1945年一份陈情揭示高建发国内商号受战时困境的影响,以及该茶行同年在新加坡茶叶评奖中摘得桂冠的历史。这些资料如同拼图,为我们勾画出高建发茶业的传奇历程。

□融媒体记者 谢伟端 通讯员 陈彤熏/文 受访者/供图

早期发展

海外征程与“牛帮”印记

高建发商号的故事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安溪虎邱的高标奇之子高榜龙、高金榜共同创立,初期主要经营安溪茶叶的种植、制作与贩卖。高标奇尤善制茶,他的儿子们继承了他的茶业事业。

民国初年,闽南地区局势动荡,匪患频发,民众生活艰难,家族生意也陷入困境。不过,“侨销茶”的兴起为家族带来了新的机遇。为了延续家族生意并开拓海外市场,高榜龙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商号迁往厦门。民国初年,他在厦门轮渡附近的美人居(美人宫)开设了“高建发茶庄”,作为出口中转货栈。“这里靠近码头,是一个仓库兼销售点。厦门原来是渔村,自五口通商后,此地成为茶叶周转的重要场所。”高建发厂长陈春介绍说,从安溪运来的茶叶先在此储存,每周有船时再周转运输出去。厦门独特的地理位置为高建发茶业的拓展提供了极大帮助。

与此同时,高榜龙派遣弟弟高金榜远赴新加坡,开拓家族海外零售市场。这一举措,开启了高建发茶业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不解之缘。到了1918年,高金榜之子高云平在新加坡克罗士街创办了家族海外贸易分行——高建发茶行。

此时的新加坡正是华侨的商业重镇,华人们通过这里进行货物运输和贸易往来。高云平初到新加坡,第一站是牛车水。牛车水在新加坡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承载着众多华人的记忆,早期华人华工在此进行货物运输和贸易往来。高云平在此落脚后,先进行市场调研,逐步打开通路。他开设的茶庄主要售卖安溪茶以及来自中国的一些物品,像碗、衣服等,茶叶种类繁多,包括普洱等。在新加坡站稳脚跟后,茶庄配备了烘焙机、筛选机等设备,对可能因运输受潮的茶叶进行再加工和精致包装,确保茶叶品质。

彼时,安溪山重水复,交通落后,货物运输十分不便,茶叶的采收和外运面临着重重困难。高建发茶庄在安溪产地完成茶叶采收、制作后,需要用木箱精心打包,再用布袋或麻袋包裹,绑在牛车上。茶叶从安溪出发,先雇牛帮沿着45公里的山间小道前行。这条小道蜿蜒曲折,途中要翻越层岩叠嶂、山势险要的龙门东岭峰,或经过大坪乡,才能抵达当时的同安县城。到达同安县城后,再雇小船将茶叶运至位于厦门的货栈。最后,茶叶从厦门漂洋过海,运往新加坡的销售门店。随着海外生意的发展,牛队逐渐壮大,每到产茶季节,山岭古道间牛车吱嘎,连成一条条蜿蜒白线,场面蔚然壮观,时人谓之“牛帮”。

“高建发‘牛帮’运茶从20世纪初就开始,抗战之前最为常见,从安溪虎邱运送茶叶到厦门,路途艰辛且耗时较长,要经过人工挖掘的石头路,类似茶马古道,不过这里主要靠牛运输或是肩挑背扛。总共大概需要两天时间,如果遇上阴雨天气更难,晚上也得在路上,有时还需在某个村的驿站停留,第二天再继续赶路。”陈春说。

对于这段历史,1994版《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在新加坡最早开办茶庄的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后来又有不少人陆续开办,其中经营40年以上的茶庄有颜惠芸的源崇美茶庄、白心正的白三春茶庄、高云平的高建发茶庄、林本道的林和泰茶庄、张瑞金的张馨泰茶庄等。到1927年,安溪人创办的茶庄共有16家。

抗战时期

艰难求存始终支持抗日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厦门陷落。在这种局势下,高建发第三代传人高铭化(高榜龙子孙)被迫关闭了厦门的货栈,并将茶叶的出口基地转移至香港。1939年,新加坡爱国华人举行“抵制日货”行动。作为茶行业的代表性企业,高建发茶行积极响应,随之开始专营销售“国茶”,并坚决“抵制台湾茶”(当时台湾是日本的殖民地)。为了满足新加坡华侨的饮茶需求,高铭化在安溪将茶庄扩大经营规模,并逐渐发展壮大。到1939年,茶庄已经发展成为三家加工厂。茶庄的产品不仅在新加坡本地销售,还通过马来西亚的分销点,将产品分销至新马泰等地区。

然而,1942年,日本占领新加坡,大批爱国茶商纷纷关闭茶行或缩减经营规模,试图抵制日本的侵略统治。在这种情况下,高建发在安溪的三家加工厂出口大幅减少,经营状况陷入困境,最终逐渐关闭。创刊于新加坡的《星洲日报》对这段历史有这样的记载:“此间华侨茶商,于一九二八年,即有茶商公会之组织,直至现在,加入公会之商店,有源崇美,林金泰……高建发等四十余家,其余零卖茶商,未加入公会者甚多。抗战前茶业每年营业总额达五百余万元,抗战后,数额大减,今各批发商店中,能获利者百中无一,仅能维持现状,已算幸事,现惟望我国政府设法改善统制,便利出口,及疏通运输,使国茶能源源南来,或可冀挽回于万一,否则除变更营业方针外,前途殊难乐观。”

记者在采访中收集到一份民国三十四年(1945)安溪县新康乡林东保呈给陈县长的陈情,文件主要内容是:安溪县田赋粮食管理处科以高建发在安溪的商号15000元的税赋,但太平洋战争后,交通断绝,高建发国内的商号停止运营,故申请豁免。

日本投降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高建发茶庄逐渐恢复了对新加坡的出口业务。当时,制茶技艺精湛的王联丹被邀请担任制茶师傅。1994版《安溪县志》记载,民国三十四年,高建发茶行经销的“泰山峰牌”铁观音,在新加坡茶叶评奖活动中,获金牌一枚、金笔一对。

百年传承

坚守传统与复兴之路

1948年前后,国内政局复杂,国际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大批新加坡茶商开始转而经营台湾茶。而高建发茶行继续坚守,经营福建茶叶。国内的高建发茶人也于1953年重新在厦门设立分行。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时,该分行被撤销。此后,国内的高建发茶人有的进入国有茶叶公司继续从事茶叶贸易,有的则返回安溪,从事茶叶的种植与生产。

20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国内可以通过寄邮包的方式运输茶叶到南洋,尽管每人每次的邮寄重量有限制,但这为高建发茶业提供了与海外保持联系的渠道。“那时的重量限制,每人每次大约一公斤,高建发第四代传人高清良通过收集村里人的身份证寄茶叶,以此与海外保持联系。”陈春回忆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建发茶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高建发第五代传人高碰来的带领下,企业再次焕发光芒。如今,高建发茶业已有精制加工厂3座、初加工厂2座,员工百余人,联农管控茶叶基地20多个总计3万多亩,年产茶叶3000多吨。

与此同时,留在新加坡的高建发茶业族人众多,他们在不同领域发展,部分后代仍从事茶叶相关业务,只不过经营方式和渠道出现了变化。但是包装却一以贯之。“茶庄早期的包装因当时条件所限比较传统,虽然后来时代变迁,但新加坡市场仍保留了一定的传统风格包装。”公司旗下经营的“鸡球”牌铁观音和“玉女”牌铁观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一带名播千里,深受东南亚消费者喜爱。今天,高建发铁观音已成为当地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在新加坡客来敬茶、喝高建发铁观音是当地人必不可少的传统民俗。

--> 2025-01-10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17697.html 1 高建发茶业:南洋茶缘的百年传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