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泉州大力打造“一湾两翼三带”,加快构建“南高新、北石化、环湾崛起、县域做强”产业空间格局,交出了一份经济质升量增的不俗答卷。刚刚闭幕的市两会确定了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拼经济依然是贯穿全年的主线。围绕如何进一步拉开新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致力打造万亿泉州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代表委员们踊跃讨论、积极献计。
□融媒体记者 陈淑华 吴宗宝 通讯员 郭景滨 林三强 黄志鑫 吴翠云
南翼高新区:
高位统筹 打造创业热土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管理,全力打造未来泉州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过去一年来,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建设指挥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强化高位统筹、提级调度,推动南翼高新区发展定位更加清晰、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产业导入更加聚焦、基础配套更加完善,日渐成为泉州投资兴业、干事创业的一片热土。
招商引资上,南翼高新区指挥部推动签约项目122个,总投资920亿元,引进正大制药、恒逸集团华南地区新材料生产基地、中通快递闽台总部等一批行业领军龙头企业;同时,在谈重点项目47个,计划总投资506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18个。泉州市人大代表,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廖良结说,要加快谋划未来产业新赛道,特别是南翼高新区,要聚焦新赛道,策划开放100个创新应用场景,争取低空经济领域率先突破。
据最新统计,目前在南翼高新区落地产业基金11只,总规模达241亿元,其中市县两级国企联手与前海基金合资设立泉州南翼高新区前海方舟产业引导基金,凯辉基金中国总部项目落地南翼高新区,实现世界头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零”的突破。
“泉州民营经济活跃、产业根基深厚,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面临周边城市竞争压力。”市政协委员、泉州海丝价格评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永尚认为,应积极培育更多百亿级企业,制定系统针对性强的政策,推动本地金融机构与企业深度融合,开发特色金融产品,建设联合投资孵化平台,为拟上市企业提供免费上市辅导。
提升城市品质上,去年以来,南翼高新区指挥部坚持“以产为主、产城融合”,“点线面”发力推动“产、城、人、境”深度融合。其中,突出重大基础设施先行,策划实施水电气、道路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项目12类147个,晋江致远中学、南安成功医院新院区、石井口岸通关中心等35个项目竣工或投用,区域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有序推进泉(厦)金高速、东升通道、白沙通道、城际铁路R1线等项目前期,加快打造南翼片区外联内畅综合交通体系。
“泉州南翼高新区城市品质的提升,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区域质量竞争力。”泉州市人大代表、泉州三安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德钦说,“当前厦门新机场正在加快推进建设,目标是2026年底通航,建议尽快启动有关石井镇科院路连接厦门新机场跨海大桥工作,并确保在新机场通航前建成投用,这有助于提升厦漳泉都市圈一体化公共服务共享发展水平,对推动南翼国家高新区更好地与厦门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意义。”
石化产业:
逐“新”向“绿” 联动协同发展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构建‘南高新、北石化、环湾崛起、县域做强’的产业空间格局。市委、市政府这项战略部署对于构筑万亿石化产业集群具有重大意义。”市人大代表、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吉说。
据悉,去年以来,在泉州市石化产业指挥部的统筹协调,和市县联动、园区协同、政企协作下,泉港、泉惠两个石化工业园区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共签约19个项目,总投资312.2亿元,新开工安迪苏固体蛋氨酸、中化东大聚醚多元醇等14个项目,国亨化学丙烷脱氢及聚丙烯、宇极新材料含氟精细化学品项目、香江SEBS等8个项目竣工。对于未来泉州石化产业的发展,李吉认为,在市石化产业指挥部的统一决策部署下,两大石化园区要发挥福建联合石化和中化泉州石化两大石化龙头企业的引领和辐射作用,聚焦“油头-化身-纺尾”,全力做好招大商、招好商等引新工作,积极推动强链延链补链,做足石化产业文章;要在资源共享、配套共建、物料互通等方面加强合作、深度融合;要深入结合各企业之间差异化的发展和需求实际,问需于企、靠前协调、用心服务,积极帮助企业疏通、化解政策上的难点、堵点,进一步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切实为企业经营减负增效。
民盟泉州市委会认为,当前石化新材料产业竞争白热化,要实现打造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我市应准确定位泉州石化新材料的方向。应积极发挥指挥部、部门及协会平台的统筹、协调、交流作用,引领全市产业链上游企业与终端龙头公司对接,及时了解终端龙头公司的需求和发展方向,摸准市场脉搏,找到新材料的发展方向,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先行一步占领市场。
市人大代表、福师大泉港石化研究院院长黄宁认为,发展石化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应当坚持求“新”、坚持筑“链”、坚持促“融”、坚持向“绿”、坚持谋“合”。市人大代表、泉港区区长杨凤翔表示,当前泉港区正着眼于加快发展生产力,谋划泉港区石油化工中试基地建设,构建“实验室研发-中试放大-产业化落地”的链式路径,助力闽东南区域石化产业的优化升级与竞争力提升。目前全市已建成中试验证平台28个,建议我市加快出台化工中试平台(基地)管理办法及配套政策,进一步规范中试基地建设和管理,切实提高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市人大代表庄向阳、蔡汉明等人则围绕石化产业急需的人才队伍建设建言建议。他们提出,要深化政校企人才联合引育机制,全面构建人才、科技、企业共融共通的一体化“资源渠”,努力打造石化人才聚集区;探索石化产业人才“定向委培”模式,以省内高校为委培试点,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新路径,为企业精准培育一批急需的专业人才、技术人才。此外要持续优化留才聚才环境,在“乐业”上下功夫,制定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和激励保障政策,在“安居”上做文章,落实住房安居、人才奖励、生活补助等人才政策,进一步浓厚拴心留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