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1月15日

本期话题:如何以孵化器为载体优化科创生态,催生发展新动能

“双创”携科技型孵化器蜕变

科创孵化器赋能入驻企业 (郭剑平 摄)

本期主持:郭剑平嘉宾名片:陈火全 泉州师范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泉州)负责人

张阳峰 泉州市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部主任

康志鹏 小米生态链福建谷仓创业学院副总经理

企业孵化载体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日前,工信部官网发布征求《科技型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明确了不同等级孵化器的认定标准和评价指标,推动孵化器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随着市场和创业环境的日趋成熟以及新的政策导向,作为创新创业重要载体的众创空间逐步转向更具专业性和技术含量的科技型孵化器和加速器,助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如何持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打造高质量孵化器?近日,泉州科技部门组织多家企业孵化载体开展研习交流活动,共同探讨科创孵化运营载体遇到的难点、痛点,学习优秀科技企业孵化器在运营模式、服务体系、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本期民企会客厅邀您共同探讨。

发挥平台优势 协同助推创业创新

主持人:泉州的科创孵化器在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陈火全:我们基地的定位是孵化高成长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高校联盟”为运营指导原则,主要通过政策引领、资金支持、产学联合、政企合作等多种方式,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服务,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热情。在孵化过程中,我们提出“三湾(浅水湾、东海湾、泉州湾)模式”,也就是各个学校里都要有萌芽型的孵化基地(浅水湾),这些项目我们可以介入、指导、协同,各个学校刚开始推送的创业项目相当于苗孵期,之后要看它能否走到初创型(东海湾),再发展到成长型(泉州湾)。这个过程,我们会跟这些项目团队保持常态化的互动、跟进,包括他们入驻基地以后的生意伙伴,以及之后的各种项目合作,为他们提供各种对应的精准服务。自2018年运营以来,基地已成为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新地标和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目前基地共遴选117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入驻,推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3家,产值突破10亿元。

张阳峰:我们中心成立至今已经24年了,是泉州市首个被认定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刚开始时,入驻的初创型企业质量参差不齐,需要经过一个过程,有的可能要两三年才会成长。我们更多的是依托泉州科技大市场开展科技成果展示、技术需求发布和对接、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等,提供技术引导和服务,每年通过举办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辅导、知识产权申报辅导等创新创业活动,多层次开展创新创业孵化等多样化、专业化的服务,帮助企业提升创新成功率。近三年,孵化企业新增知识产权授权300多件,上缴税收1000多万元,带动就业1400多人。截至2023年,中心累计孵化器企业350多家。

康志鹏:我们依托小米生态链平台,致力于从品牌、产品、渠道、资本、人才五个维度全面赋能当地产业,围绕孵化平台,重组产业链,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通过服务组合漏斗效应,筛选优秀种子选手,集中资源做出成果,致力于打造“科技+消费”孵化基地,将泉州打造成国内有相当影响力的新国货爆品策源地。我们基地孵化服务以技术应用型企业入驻为主,配套服务型企业入驻,以及福建谷仓孵化投资的项目,同时配套共享服务空间,首批人才港湾之家服务国内外侨海同胞,把小米生态链的成功模式赋能福建实体产业,孵化投资消费品的独角兽。目前我们的谷仓新国货研究院已培训恒安、九牧、七匹狼、特步等多家企业,孵化超250个项目,并投资50多个项目,其中9家成为小米生态链公司。

整合资源要素 提供科创服务支撑

主持人:如何打造专业化孵化服务矩阵?

张阳峰:我们中心强化抓创新、促应用,加快科技创新“四个倍增”,优化科创生态,为新的梦想萌芽提供丰沃的土壤。主要有:“党建+”科技服务创新举办读书沙龙,将学习阵地开设到教育基地企业及科研院所的现场一线,通过精耕细作,强化培训;加速科技成果软化应用,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协助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辅导。2023年泉州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交易总额突破14亿元,创建年历史新高,为我市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源头支撑。

陈火全:泉州基地通过设立创业基金,给予购房补贴,提供创业贷款及贴息,奖励科技成果,减免场地租金等多种方式,释放资金和政策红利,为大学生创业群体提供创新创业支持。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入驻企业提供陪伴式的服务,从帮助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到相应政策的落地,乃至项目的市场调查、生意撮合等,尽可能多方面的信息反馈给企业,和企业共成长。

康志鹏:我们主要是两条线并驾齐驱去服务、支持孵化,一方面给予工业设计资源的强有力支持,另一方面是持续给予投资支持,包括从种子轮、天使轮到A轮融资。

培育新质生产力 构建科创孵化生态

主持人:如何聚焦硬核科技,完善科技创新孵化生态体系?

康志鹏:我们充分发挥小米生态链平台优势,深度整合硬科技供应链全球资源,反向孵化和正向孵化相结合,需求驱动和技术驱动相结合,赋能“硬科技”跑出加速度。我们以打造新国货为奋斗目标,所以形成了一套以培训、孵化、投资、商贸四位一体相结合的体系,从产品出发,形成自己的服务体系和特色服务,也就是从系统培训到爆品孵化,再到品类冠军的加速,每一阶段的培训、孵化都有一个知识体系做支撑,从理论到方法、工具、案例、模型以及整个流程,都有完整的孵化体系,从产品端、品牌端、渠道端、资本端、人才端五个端口全面赋能,为企业形成产业创新链,为政府形成企业储备库,推动全产业升级。

陈火全:为进一步推动入驻创业团队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基地整合了政府、金融、高校、媒体等各方资源,通过举办三创沙龙、讲堂、论坛、展演等形式活动,为入驻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如解读政策、展示入驻企业优质项目、提供金融支持等,推动创业团队之间优势互补,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创造氛围。

建设高质量孵化器

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最初的为科技创业者提供创业场地,到落实政府对于科技型初创企业的政策支持;从以公益为主的国有孵化器发展模式,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百花齐放孵化模式;从支持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到专业化培育某一类高科技产业……孵化器经历了一条优势与短板齐飞、高潮与低谷共存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随着“双创”孵化新趋势的跃升,政策逐步向更高层次、更有技术含量的孵化器倾斜,早期推动大范围的“万众创新”开始转向更集中支持科技型企业和专业化的孵化服务机构。这反映出政府希望孵化器不再仅提供基础设施,而是进一步专业化和深化服务,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企业成长,更注重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技术研发支持,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创新创业政策的演变过程中,无论是提倡公益属性的国有孵化器,还是具有营利能力的民营孵化器,在高质量孵化器建设中,都在尝试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近年来,泉州市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在近期我市科技部门组织开展的科创载体研习交流活动中,有国有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也有民营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它们在运营模式、服务体系构建以及资源整合优化等方面都探索出各自的成功经验和服务特色,并且不断拓展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整合汇聚各类优质资源,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搭建更加坚实广阔的舞台。高质量孵化器建设正加速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24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2家、市级24家),众创空间146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89家、市级131家)。(剑平)

--> 2025-01-15 本期话题:如何以孵化器为载体优化科创生态,催生发展新动能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18547.html 1 “双创”携科技型孵化器蜕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