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王丹丹
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弓弦乐学会理事
福建省音乐家协会胡琴艺术委员会副会长
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原院长
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福建省“三八红旗手”
福建省优秀教师
泉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千年古乐,薪火相传。中国音协民族弓弦乐学会理事、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原院长、硕士生导师王丹丹教授自幼热爱音乐,将大半生精力倾注音乐教育、南音教育与研究上,参与创办了音乐学(南音方向)本科专业。作为泉州师范学院省级“音乐与舞蹈学”一流学科、音乐学专业带头人,她带领团队完成了学科建设与验收工作。2020年音乐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成为福建省高校首个通过认证的专业。
数十年来,王丹丹致力于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工作,在《中国音乐学》《人民音乐》《中国音乐》等专业权威、核心刊物发表近30篇学术论文,编著出版了我国首部高校南音教材《中国泉州南音教程》(合作),主编了《南音论丛》(第二辑)和《泉州弦管集成》(六册),同时还撰写了《闽台地区闽南方言民歌特色》等论文,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在南音教学与社科研究取得双丰收。□融媒体记者 陈智勇
打造南音人才培养主阵地
王丹丹于1962年出生于音乐之家,其父亲王鼎南为泉州市音乐家协会原主席,是著名乡土音乐作曲家。作为长女,王丹丹七八岁就随父学习二胡演奏,1977年恢复高考时,年仅15岁的她考入福建师大音乐系,成为那一届年龄最小的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王丹丹开始从事音乐教学和管理工作,2003年参与创办了泉州师范学院音乐学(南音方向)本科专业,开创了从一个“乐种”到一个“音乐专业”的办学历史。办学20年来,该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南音本硕毕业生,他们反哺社会,在学校、乐团等从事南音教学与推广,形成了海内外南音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她主持的《基于“世界非遗”南音人才培养一流课程群建设与教学实践创新》获福建省第十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世界非遗南音本硕人才培养,不仅要在科学研究、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久久为功,还要在服务区域文化建设不断探索前行。”王丹丹说。
南音是海外闽籍华人的乡音,是连接海外侨亲和海峡两岸同胞的重要文化纽带。前些年,王丹丹历时四年多领衔团队创新构建了《世界非遗南音“上四管”合奏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023年获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该项目将千年古乐与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融合。
“目前,我市南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已超过70岁,由于传承人不可再生性和年事已高等客观因素,导致许多弦友难以实现与国家级传承人同台合奏、学习和交流。实验项目以国家级传承人为原型进行建模塑像,并嵌入传承人原汁原味的演奏原音素材和演奏示范,进行南音活态教育与传承,虚实结合,为专业百年教育延续南音的原始基因。”王丹丹说,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学习者能体验与国家级传承人“整弦合奏”,实现对学习者的“上四管”演奏技艺、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协同综合培养。
挖掘本土文化融入社科研究
20载办学,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不仅教学成果显著,还在南音传承传播等方面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师生先后前往德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以及港澳台等地区交流。2023年,以世界级非遗南音为底色的创意歌曲《百鸟归巢》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泉州师范学院15余名师生与著名歌手谭维维同台演绎,呈现南音传统工乂谱的演唱和南音打击乐的表演,央视《朝闻天下》聚焦报道,被誉为当年“春晚最具文化价值的节目”。
2014年,王丹丹入选泉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其论文《闽台地区闽南方言民歌特色》获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关于南音传承问题的思考》等系列论文获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泉州南音教程》获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主持教育部南音艺术传承基地和福建省社科基地南音研究中心工作,带领团队获批近四十项省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和出版系列研究成果,在社科研究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生活在世遗泉州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是有福的,这片土地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要在长期的研究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将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挖掘深耕,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王丹丹说,当前,泉州文旅经济出彩出圈,今后可进一步加强闽南民间音乐研究,不断挖掘泉州本土文化元素,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助推泉州文旅“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