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寒假与春节双重假期叠加,不少家庭在感受节日的温馨与欢乐时,也面临着孩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挑战。一些家长心一软、手一松,就把玩电子产品的“大权”下放了,本想着孩子玩累了自然就不玩了,结果可能是孩子玩游戏、刷视频的“热情”惊呆了父母。当家长发现“电子产品自由”变成“电子产品失控”时,才后悔不迭。孩子假期“电子产品失控”,怎么破解?
本期嘉宾:贾小慧、黄思敏、李贤永
关键是把握好“度”
□贾小慧(职员)
“电子产品自由”演变成“电子产品失控”,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于家长未能把握好“度”。适度使用电子产品,能让孩子接触多元信息、拓宽视野,也能作为放松身心的有效方式。但一旦失去控制,过度沉迷其中,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视力、打乱作息,还可能阻碍孩子社交能力、思考能力的发展,让孩子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
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个“度”呢?
首先,家长要做好规则制定者。在假期开始前,就应与孩子共同商议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使用场景。比如规定每天只能玩1—2小时,只能在完成作业后、特定时间段使用,吃饭、睡觉时间严禁使用等。有了明确规则,孩子清楚界限,家长执行起来也有依据。
其次,家长要成为孩子的陪伴者。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很多时候是因为缺少陪伴与更有趣的活动。家长不妨利用假期,多陪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如逛庙会、看展览等;也可以开展家庭活动,像亲子阅读、家庭游戏等,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让他们从电子产品中转移注意力。
家长自身也要做好榜样。如果家长自己整天手机不离手,又怎能要求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呢?家长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用陪伴代替电子产品
□黄思敏(教师)
很多孩子假期“电子产品失控”,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时候,父母自身就是手机不离身,在孩子面前频繁刷手机、玩游戏、看视频。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容易对电子产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父母将把玩电子产品的“大权”轻易下放,美其名曰让孩子放松娱乐,却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为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埋下了隐患。
在假期中,父母完全有时间和精力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特别是回老家过年的时候,乡村有着城市所没有的丰富体验。可以带孩子去田野里奔跑,认识各种农作物,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可以和孩子一起参与传统的春节习俗,让孩子在实践中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陪着孩子走亲访友,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当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获得了足够的乐趣和满足感,他们对虚拟世界的依赖自然就会减少。而且,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会更加亲密,孩子也能从父母身上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品质。
所以,当我们为孩子“电子产品失控”而烦恼时,不妨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放下手机,关掉电视,用心去陪伴孩子。这个假期,是修复亲子关系、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好时机。用陪伴代替电子产品,让孩子在亲情的滋养下度过一个快乐、充实的假期,这不仅是破解孩子“电子产品失控”的良方,也是送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引导孩子自主管理
□李贤永(家长)
当前,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课余生活的兴趣爱好较为单一。当面对电子产品带来的强烈刺激和娱乐体验时,孩子很容易深陷其中。若能培养孩子丰富多样的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手工、体育运动等,孩子就会将注意力分散到不同的活动中,不再只钟情于电子产品。
在培养兴趣的同时,引导孩子自主管理时间与电子产品使用也十分重要。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一份假期日程表,这份日程表不仅要涵盖学习、休息时间,还要为电子产品使用和各种兴趣活动预留合适的时间。鼓励孩子按照日程表执行,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家长也要定期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在执行日程表和管理电子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感受与困难。如果孩子遇到问题,家长应给予帮助和指导,一起寻找解决办法,逐步调整日程表和管理方式,以更好地适应孩子的成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