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坐落于闽南一隅,正月里,浓浓的年味几乎蔓延在这座小镇的每一个角落。
从大年初一开始,小镇的早晨都是被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唤醒。大人们起床后开始忙着做饭迎客,孩子们则穿上新衣出门呼朋引伴,尽情玩耍。但我更喜欢守在餐桌边,等着吃刚出锅的早饭,因为即使端上桌的是一碗面线糊,配料也比平时丰富得多。大人们会往汤里添加一些年前刚晒好的海鲜干货,比如鱼干、虾干、蚝干等。一碗入肚,好似去大海里畅玩了一趟,滋味令人回味无穷。
正月一到,邻里之间的互动变得格外频繁,一见客人来访,家里人定要拿出“甜碟”请人“甜一下”,盘中不仅有糖果,还少不了一些红团。这种小糕点的外形如其名字一样圆润饱满,远观犹如一轮初升的红日。红团的表面通常还印着“福”“寿”等字样,家里人也借此向客人表达新年祝福。红团的样子醒目,味道也不一般,轻轻咬下一口,首先尝到的是富有弹性的外皮。听说这种外皮是由糯米粉揉制而成,蒸煮后才变成晶莹剔透的质地,虽然吃起来有嚼劲,但仍保留着柔软的口感,很是特别。待外皮被咬开,便能尝到绵软清甜的绿豆馅,与外皮一起入口,形成了更有层次的口感。若是搭配一杯刚冲泡好的清茶,味道还会更上一层楼。
屋里人来人往,屋外同样人头攒动,这时尤其热闹的是小镇广场,每年春节,那里总会举办庙会。各种小吃摊香气四溢,孩子们一经过都走不动道,定要缠着大人们买些来解馋。庙会不仅“好吃”还很好玩,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些售卖手工艺品的小摊,无论是精美的剪纸,或是栩栩如生的糖画,还是造型各异的竹编,我每次见了就忍不住掏出压岁钱,买一些带回家。
此时小镇的夜晚也变得格外迷人,街道两旁挂满彩色的灯笼,与孩子们手提的小灯笼相映成趣。由于夜里气温较低,我们就在院子里摆上炉子,烧柴取暖。炉子上同时放着茶壶或是烤着地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享受围炉时光,惬意又温馨。
临近元宵节,不时有踩街活动举行。小镇居民们身着盛装,组成各种各样的方阵,有舞龙舞狮队、腰鼓队、花灯队等。舞龙舞狮的队员们手持龙珠和彩绸,随着鼓点的节奏,灵活地舞动着龙头、龙身和龙尾,气势磅礴,引得观众声声喝彩。花灯队的姑娘们则手提精美的花灯,迈着轻盈的步伐,如同仙女下凡一般款款走来,一盏盏花灯造型各异,有的如娇艳的花朵,有的似灵动的飞鸟,有的像古朴的宫灯,美轮美奂。每次踩街队伍都是浩浩荡荡,所到之处,人群欢呼雀跃,鞭炮声此起彼伏,仿佛整个小镇都沉浸在一场盛大的狂欢之中。
我每年都盼着小镇春节的到来,盼的不仅是一碗鲜香的面线糊和红团的甜蜜滋味,也盼着去感受庙会的热闹喧嚣与踩街活动的盛大欢腾。当时,更盼的是听到家人们围炉时的欢声笑语,那是我无论走多远,都心心念念的“家乡味”。
(作者系华侨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23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