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的水仙花,总是让人怦然心动。
说起我和水仙花的缘分,那可是要追溯到童年。印象深刻的是每逢过年到外祖父家,往往会见到古大厝的天井石阶上摆放着几盆水仙花,它们沐浴在暖暖的阳光下,嫩叶翠绿,很是诱人。见到我喜欢,外祖父也会送一盆培育好的水仙花。你可别说,家里因为有了水仙花的点缀,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十一岁那年我和家人离开省城去了一个小山村,那儿交通闭塞,仿佛与世隔绝,头尾四年时间,过年见不到水仙花的踪影,就摘些山坡上的无名野花渲染一下节日的氛围,好在有不少村民待我们如自己人一样,他们的纯朴、真诚、热情似火,使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和慰藉。
20世纪70年代初,我跟随父母亲回到泉州,无意中见一个中学要好同学的父亲擅长雕刻水仙花。经过一番“偷师学艺”后,我自己也悄悄去买了几把小刻刀,临近春节就上市场捣鼓几个水仙花球学着自己雕刻,刚开始下手太重,不是切坏了里面的花苞,就是切断了叶芽,还有就是不会选花球,剖开球茎后,发现里面仅有一两个少得可怜的花苞。熟能生巧,经过几次实践,终于让我摸到了一点门路,选水仙花球要选饱满一些的,直径不小于22厘米,这样的水仙花蕊才会比较多,还有切开球茎的一半后,见了露出的叶芽和花苞,必须小心谨慎,下手要轻而又轻,才不至于功败垂成。水仙花球刻好后,要用小花盆盛清水,把它倒扣放置24小时后,让它的黏液流干净才翻过身来,再用纱布盖住切开的部位,每天换一次清水,适时晒晒太阳。到了春节期间,又按照家中长辈的嘱咐,用剪刀剪些红纸片,往水仙花绿叶圈上几圈,增加点节日的色彩。当水仙花绽放的时候,室内霎时间清香四溢,回想雕刻水仙花球时弄得满手泥土和黏液的辛苦,彼时收获的喜悦真的是难以言表。
有一年偶然参观水仙花展览,才发觉自己之前那几年所谓的水仙花雕刻根本不入流。但见展会上的水仙花盆栽,有雕成小巧玲珑的茶壶,有雕成花团锦簇的花篮,有雕成温柔可爱的小白兔,有雕成憨态可掬的大象,有仙鹤展翅,有孔雀开屏,有一枝独秀,也有群芳斗艳,造型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啧啧称奇,感觉耳目一新。当时我在现场买了一本图片专辑回家学习,本想找个专业人士拜师学艺,无奈总是失之交臂,不得已只好“金盆洗手”,把刻刀等工具束之高阁。
伴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又马不停蹄,以往的闲情逸致也逐渐随风飘散。遇上春节将临,有朋友馈赠几枚水仙花球,无暇顾及之时,只好临时找个花盆采用最原始的方法——土培,种下后啥时候想起就给它浇浇水、施施肥、晒晒太阳,它却也长得郁郁葱葱,有模有样,待到节日,花蕊绽放,清香依然,亲友来家见了,戏谑这是栽葱啊,大家哄堂大笑之后,感觉别有一番韵味。
再后来,蝴蝶兰风靡一时,水仙花也渐渐退出我家庭堂。直到有一年女儿忽然想起,咱家春节似乎少了一样什么?这下忆起,原来是陪伴我们走过风风雨雨,记载了我们家一路风尘的水仙花。从此以后,尽管我懒于操刀,还是会在节前想方设法备上一盆水仙花,重拾之前的美好回忆,为家居添加一分春色。
“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仙风道骨今谁有?淡扫蛾眉簪一枝。”这是我喜欢的宋代诗人刘邦直的一首《咏水仙》。中断了多年的水仙花缘又续上了,我的心中难免五味杂陈,感慨万千。而今,我们在欣赏水仙花的美丽时,更仰慕其清新脱俗、雅淡清高的精神,那种傲然挺立的风骨也正是我所深深向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