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小年兜”,在泉州,元宵丸又被称为“上元丸”“浮圆子”。
民以食为天。犹记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饥肠辘辘的我们兄弟三人更加理解一天三顿的重要性,正处于长身体的我们,填饱肚子成了最大的愿望,日常不变的地瓜汤成了小时候的家常便饭,我们也早已习惯了与地瓜汤相伴相随的岁月。而元宵丸是甜蜜的,是精美的,是富有诗意的。看,锅里翻滚的是白白的汤圆,暖暖的灶台旁总有我们目不转睛的专注,专注于那甜甜的软绵的汤圆,它的诱惑力远远大于地瓜汤,在特别的节日里,盼望着吃上特别的美食,于小孩子而言,是幸福的一件事。
听村里有文化的老先生讲,传说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思念父母制作了汤圆,汉武帝准奏使她得见家人,此后,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流传开来。另有一说是汉文帝刘恒将平定“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设为元宵节,家家户户吃一种用糯米做成的带馅球形食物,寓意合家团圆。
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里“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形象地反映出元宵煮“浮圆子”的情景。
馅料是汤圆的灵魂,人们在做上元丸时十分讲究。清晨早早起床的祖母,将剥好的花生炒到八分熟,起锅脱皮后置于石臼中,经锤、碾、压、翻几次来回往复成细碎粉末,撒上白糖,用手搅拌均匀,再捏成团,放在装有糯米粉的笸箩里来回滚动,当馅料小圆球粘满米粉滚成更大的白色圆球,上元丸就做成了。
“还要滚几圈呀?”我们兄弟迫不及待地问,“快点,快点!”祖母却不徐不急的,依然一圈又一圈滚着,我们的眼珠子也跟着汤圆一圈又一圈滚着,巴不得抓之入口,而图一时之快,一时之乐,一时之甜,一时之美。祖母总是笑眯眯地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工出细活,功夫到家自然会更好吃!”我们听着她的话,似懂非懂,依然热切期盼汤圆赶快下锅。那种甜甜的等待,现在想来回味无穷,唤醒记忆,无限美好。
“玉宇无尘,月明碧玉三千里;银河散影,人醉春风十二楼。”又逢元宵佳节,内心涌过莫名的冲动,慨叹时光流逝太快,白驹过隙的弹指瞬间,又是一年春草绿。也许只是源于对过去的留恋吧,记忆中的元宵节夹带光阴的碎片顺流而下,佳节与美食同在,团圆与欢乐长存,上元丸让不管身处何方的人们,一想起,满身洋溢温暖;一吃着,满脸灿烂无限;一提及,乡愁思恋醉人。
上元丸,永远难以割舍的美食,永远难以忘怀的家乡味道,永远难以放下的心灵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