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2月10日

透视全国万亿城市GDP增速“领跑者”——

泉州:跑赢“竞速赛” 主打含“拼”量

作为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晋江区域核心项目之一,南翼晋江国际芯创港着力打造“中国核医学谷”“生命健康硅谷”。图为连日来,位于南翼晋江国际芯创港的福建睿斯科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内,工人们在加紧对大型设备进行调试和生产线攻关。(融媒体记者陈晓东 林书修 摄)

GDP总量突破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5%,增速雄踞全国27个万亿城市之首;一、二、三产增速均为近三年最高……2024年泉州交出的这份“成绩单”,很提气!

把高基数下的高增长从“负重前行”转变为“水到渠成”,泉州凭什么能?答案在——“拼”。从项目奋战、项目创优到项目提效,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企业家,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把实施“三争”行动贯穿始终,坚持大拼经济、大抓发展这一工作主线,以推进“1+3”重点工作为抓手,接续实施“抓项目、促发展”系列专项行动,以实绩实效印证了泉州这座经济大市“勇挑大梁、走在前列,为全省全国大局多作贡献”的责任担当。□融媒体记者 陈林森 林书修

一产拼出新气象 增速登上全省首位

在泉州,农业的底色始终是“稳”。刚刚过去的2024年,泉州大地年丰时稔、金谷满仓——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32.48万亩,产量51.6万吨,双双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实现粮食生产“七连增”。泉州农林牧渔业以4.0%的增速贡献487.38亿元总产值,增速自1998年以来,26年来首次跃居福建省设区市首位。

农田变“良田”。去年,泉州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7.38万亩,建设“连片整治·千亩良田”示范片建设项目2.14万亩,打造10个千亩、1个万亩的高标准农田示范片,为有效提高粮食产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粮袋子”提供了有力保障。田间地头,优质蔬菜与特色农产品点缀成片绿野。在扛稳“粮袋子”的同时,去年,泉州发力发展高优蔬菜、特色水果、工厂化食用菌及实施“三茶”统筹,2024年种植业产值201.88亿元,增长5.4%。

林业迎来“黑马”式跨越。去年,全市林业产值8.70亿元,增长15.6%,连续11个季度实现两位数增长。植树造林、松材线虫病防控、时花苗木培育,一个个“打基础”的行动背后,泉州纵贯建设立体农业空间,让山林披绿,林下生金。2024年全年完成植树造林89356.6亩,超额完成造林任务,扶持发展林下经济项目超40个,新增林下利用面积5000亩,带动林农就业近10万人,林下经济产业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畜牧业的转型故事同样精彩。政策“组合拳”下,泉州推动畜牧业从传统散养到绿色化、规模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去年,全市畜牧业产值91.20亿元,增长2.1%;肉蛋奶总产量31.28万吨,增长2.7%。年末全市生猪存栏91.74万头,增长2.2%,家禽存栏2065.08万只,增长2.6%,实现稳产保供。

耕海牧渔,书写“蓝色粮仓”新篇章。去年,泉州压茬推进“双国家级渔港经济区”争创活动,晋江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中期评估,高位推动石狮接续创建。全市渔业产值172.55亿元,增长3.0%,远洋捕捞实现增产1.58万吨,同比增长29.68%,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深远海养殖加快发展,新增深远海养殖水体18.7万立方米,实现深远海养殖和黄花鱼养殖“零”的突破。

一产拼出新气象,成就的密码,藏在惠农政策的细密针脚里。从奖补粮食生产到“五新”技术推广,从产业链打造到项目落地,泉州以“抓早抓实”的实干精神,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田间。

——护航粮食保供。泉州出台粮食生产保供措施23条。去年,泉州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2亿元;奖补粮食生产成效显著的12个乡镇、32个村居;建设标准化粮食烘干点13个,粮食产地烘干能力达到77.42%。

——以旧换新添活力。泉州推动农机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补贴机具5852台,补贴资金898.33万元。扶持双季稻、集中育秧设施、粮油规模种植主体提升等项目。

——做精做深“一条鱼”“全茶”等产业链条。石狮市祥芝镇以海洋渔业为傲,建立了集海洋捕捞、修造船、冷冻、水产品交易、水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于一体的海水鱼产业链条。经过多年培育,安溪县已成为基础管理精细、产业链条完整、产业配套齐全的产茶县,拥有60万亩茶园,茶叶年产量达6.2万吨,实现“一叶”到“百业”的产业突围。

——农特产品加速“出圈”。泉州持续走好“泉乡好货”“泉农优品”为特色的品牌农业发展新路,一批产品优、信誉好、带动强的泉州农业特色品牌正在形成。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市级知名农业品牌85个,省级著名农业品牌31个,国家地理标志23个,农业文化遗产名录15个。

二产拼出新气势 站稳全国工业十强

坚持制造业“当家”,是泉州跑赢全国大盘的底气所在。一系列泉州自创的产业转型升级真功夫“拳拳到肉”,打出“第二产业增加值6774.89亿元,增长6.9%,增速居万亿城市前列,站稳全国工业十强”的高燃场面。

强引擎——视创新为第一动力,泉州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奋勇争先。不久前,泉州清源创新实验室晒出去年答卷,其中服务产业共签订横向项目30项,立项总额近2300万元;累计引育企业10家,新增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室企联合研发中心5家,协议金额2000余万元。像这样,得益于“四个倍增”计划和“抓创新促应用”“抓工业设计促产业提升”专项行动多管齐下,去年全市累计建成“大院大所”30家、创建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97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至3084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9.4%,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增长36.8%,越来越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下转第二版)

--> 2025-02-10 透视全国万亿城市GDP增速“领跑者”——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21167.html 1 泉州:跑赢“竞速赛” 主打含“拼”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