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我从晋江出发,在短短十多天里分赴湖北、湖南探亲。当高铁载着我一路向北,穿越铁轨下的晋江、长江、湘江,仿佛有一条奔涌的江河脉络将三地“年味”串联起来,令我这个在外工作多年、已届中年的游子萌生出颇多感慨,对各地年味里的习俗与文化,有了更加特别的感受。
第一站到达长江边的湖北天门,那里的年味满是热气腾腾的甜。腊月廿六,我和妻子走出天门南站,一股久违的寒风卷着江腥扑进领口。一进家门,妹妹和妹夫早已架起蒸笼张罗出一大桌白雾升腾的蒸菜、鸡汤、鱼肉、卤菜,炮蒸鳝鱼的滋滋声像一串小鞭炮响起。老家蒸菜是全国有名的,炮蒸鳝鱼、粉蒸肉、蒸鱼曾在央视《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中亮相。老父亲颤巍巍揭开湖北佳酿白云边,几杯下肚,那种暖烘烘的气息犹如身旁的长江水悄然流淌心间,混合着时光的醇厚甘甜,让人沉醉而迷恋。
第二站到达湘江边的湖南娄底,那里的年味充满着烟火熏绕的香。正月初三转乘高铁向南,岳父家的火塘烧得柏树枝噼啪作响,梁上垂下的腊肠腊肉腊鸡在烟雾里镀上一层琥珀色。最馋那擂茶,陶钵中花生、茶叶、生姜被木杵捣得难分彼此,沸水一冲,香气四溢,茶汤表面浮着白芝麻,看起来就像湘江冬日里细碎的冰凌。
美好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工作地晋江的年味里还弥漫着海风腌制的醉。打开返程行囊,那里塞满了三江滋味:真空包装的粉蒸肉挨着酱板腊鸭,擂茶粉裹着麻糖麻果的甜香。夜幕降临时分,碎瓦垒成的“塔仔”在闽南古厝前窜起火焰,火光中鲍鱼的柔润、海蛎煎的酥脆、拳头母的筋道,混着烟熏火烤的辣味和千锤百炼的麻叶片,在燕尾脊下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网住了远方的思念。
三江潮汛各不同,忙碌的亲人们却都不约而同在年节将思念熬成浓汤佳肴。长江的蒸腾、湘江的烟熏、晋江的海风,原都是同一缕人间烟火。当高铁掠过江河湖海交汇处,我忽然读懂了中国年的密码:所谓乡愁,不过是把天南地北的灶火,都煨进同一只叫作“团圆”的陶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