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庄鹏佳)昨晚,泉港区涂岭镇樟脚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游板凳龙灯闹元宵民俗活动。尽管下着雨,但丝毫没有阻挡人们的热情。火红的板凳龙灯队在村庄的石巷与田野间穿梭,所到之处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原本静谧的小村庄变成灯火的海洋。
“起灯咯!”伴随着一声高呼,火龙灯点亮。游灯队伍每到一户人家门口,村民都会燃起火堆,烟花爆竹声震天响,场面十分壮观。队伍绕全村游走一遍,最后回到各村小组祖厝,进行“跳火堆”祈福。“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樟脚板凳龙灯,场面很壮观。”游客庄先生一边用手机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一边分享他的感受。
记者看到,板凳龙灯由13段组成,每段用长约5米的木条作灯板,板的两头各有一个圆洞,作为灯板之间连接的接头。家家户户将花灯固定在木板上,根据家中男丁的数量,每排摆放8盏或10盏灯笼。灯笼上写着各家的姓氏,里面可放蜡烛点火,每段均由同一姓氏的青壮年男性手持。
樟脚板凳龙灯有什么来历?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元末明初,沿袭了650多年。元朝末期朝廷腐败,朱元璋带兵起义。元军下旨抓壮丁充军,樟脚村村民们团结一致,以火堆为烽火信号互相通知躲避元军抓捕。明朝建立后,为了庆祝战争结束,每家每户的男丁将花灯绑在板凳上连在一起,极其壮观,犹如神龙游走。最早是用松木点燃作为“火龙”,后来逐渐演化成煤油灯、马灯,一直到现在用蜡烛和纸糊的板凳灯。“灯”字通闽南语“丁”,因此游板凳灯也表达了村民们祈求来年添丁添财的美好愿望。而放烽火的火堆,也演变成了驱邪的“跳火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