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2月13日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上接第一版)累计建成“大院大所”30家,中国机械总院泉州创新中心产业化运作,落地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泉州分中心,新增异地研发孵化机构13家、中试验证平台(基地)13个;设立规模超亿元的企业研发投入奖补资金,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9.4%,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增长36.8%,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百强;持续深耕人才“港湾计划”,举办全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第二届泉州人才节,新引聚高层次人才团队20个、各类人才10.9万名,培育特级人才创新实验室7家。深化“抓工业设计促产业提升”专项行动,启用工业设计产业馆,累计创建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97家,举办各类工业设计赛事活动33场。实施“科技特派员+”服务,在全市乡镇(街道)全覆盖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体系。加快建链强链补链。接续实施“重龙头、强品牌、铸链条”“培优扶强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倍增”专项行动,细化培育县域重点产业链50条,成立时尚产业联盟,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8家、总数694家,新增“小升规”等“四上”企业2299家;光子技术列入国家高新区光电子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洛江施工装备、安溪半导体照明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现代体育产品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举办中国产业名片创新发展大会和产业地理盛典;实施质量升级、标准提档、品牌提升工程,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深化“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及配套用房2100多万平方米、千亩以上园区43个;加快园区建设向投产运营转段,累计投产企业近1200家,已纳统企业439家,产值超千亿元;举办全国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以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做法成为全国典型。持续实施“绿色数字技改”专项行动,落实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支持入园企业换厂房换设备,撬动逆周期设备更新投资近500亿元,获批全国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推动“智改数转”量上覆盖、质上提升,上线“数字超市”平台,新建数字化生产线125条,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1000家,全市87%的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化规模连续5年全省第一,获评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千兆城市”。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全市建筑业完成产值2553.3亿元,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278万平方米、全省第一;落地优质建筑业企业10家,新培育市级建筑业龙头企业53家。深化“文旅+”专项行动。举办全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成立文旅经济发展总指挥部,文旅火爆出圈,全年游客接待量1亿多人次、旅游总花费1200多亿元。规划建设海丝文化主题街区12个、历史文化街区12个,新增影视机构42家。完善“吃住行购娱”服务配套,上线“一部手机游泉州”数字化平台,打造“一县一桌菜”美食品牌12个,推进百家酒店建设计划,建成酒店53家、新增床位7541个。实施“十百千万海丝游”文旅推介,推出“文化一台戏”,举办文旅活动6000场、大型演唱会35场,获评全国十大“省域及城市品牌优秀案例”、城市文旅品牌创新十佳案例,蟳埔簪花成为地方文化国际传播热点。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千亩以上连片良田10个,新增高标准农田7.38万亩,粮食产量51.6万吨;完成畜牧业养殖“拆小建大”标准化提升项目12个。开工现代农业重点项目163个,新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各1个、特质农品9个,“德化黑鸡”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名单,永春获评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实施渔业调结构项目110个,新增国家级水产良种场1家、水产新品种1个,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挂牌运营。

(三)坚定不移推改革,发展内生动力活力更加充沛。连续四年召开民营经济“新春第一会”,举办“泉州企业家日”活动,发布泉州民企100强、服务业民企20强、创新型民企20强等榜单。聚力打造“泉心泉意”营商环境品牌。清单式推出创新举措166项,“一件事”集成套餐联办率96.7%,125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数字政务门牌”覆盖全市,“无证明城市”试点在全省推广,良好政企互动等做法成为全国典型,连续获评全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加强“财政+国企+金融”联动运作。强化财政预算源头管控,出台坚持过紧日子系列措施,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绩效闭环管理,系统推进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深化国企改革,市属国企资产总额4700亿元、增长19.6%;3家市属国企登榜全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建设全省首个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中心,做大信易贷平台规模,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9.8%;深化企业上市“刺桐红”行动,连续举办中国上市公司发展论坛,建设市县一体化企业上市咨询服务平台,实现北交所上市“零的突破”;市、县和市属国企政府引导型母基金全面运作,全市基金规模1700多亿元;成立全省首个地级市基金业协会,设立“泉州创投日”;全市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模式成为全国典型。用好国家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建设“百千万亩方”61片,恢复耕地3.1万亩;编制工业产业区块线专项规划,划定工业产业区块线66万亩,推进盘活低效用地4.2万亩,处置批而未供用地和闲置土地2.8万亩;处置历史遗留建设用地和历史围填海9333亩;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20宗。密切侨港澳台互动。落实国家侨汇结汇便利化试点政策,建设“刺桐侨汇”服务平台;“故土家园—海内外泉侨泉商联络总部”正式启用;“港澳青年精英故乡行”品牌进一步打响。“台胞台企登陆第一数据港”线上服务平台获国台办推广;金门供水水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累计向金门供水3800多万吨,金门供水工程龙湖泵站入选第一批国家水网重要节点工程;举办纪念郑成功诞辰400周年活动。

(四)统筹统管提品质,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更加显著。深化“抓城建提品质”等专项行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实施,重点城建项目2370个完成年度投资1400多亿元,中心市区规划建设一体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全面加速新城繁荣集聚。中央商务区成型成势,已投用总部大楼18栋,年税收超亿元楼宇4栋,入驻企业1500多家,海丝金融中心顺利封顶。中央活力区形象初显,实行安商房、市政基础设施、教育等配套、绿化生态、业态招商“五优先”,金崎片区基本完成征迁。全力推动古城保护提质。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获省政府批复;综合改造中山南路及周边街巷,中山路街区保护入选住建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持续实施“聚城畅通”专项行动。武荣大桥竣工投用,金屿大桥、百崎大桥、国道324改线南安段加快建设,中环城路贯通工程全面动建。接续开展“绿满泉城”“夜景照明提升”“水系联排联调”“电力设施补短板”等专项行动。全市新改建城市公园绿地107公顷,口袋公园建设数量居全省首位;实施城市门户、迎宾廊道及古城新城连线互动照明提升;加快推进白濑水利枢纽、“两高”替代等重大水利工程,马跳水库下闸蓄水,基本建成城区水系行洪排涝、内沟河生态补水联排联调机制,获评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永春入选国家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中心市区13年来再次投运220千伏变电站,容载比提升20.7%,新建电动自行车充电点位1.3万个。扎实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三大工程”。开工“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1个,列入第一批国家建设城市;启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13个、惠及1.1万户,扩大老旧小区住宅加装电梯补贴范围;新增保障性住房1万多套,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入选住建部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清单。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在全省率先完成“保交楼”任务,稳步推进“保交房”工作。开展物业管理提升大会战,办好物业“十件实事”,全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覆盖率实现100%。深入开展“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梯次创建、示范线整合提升、示范镇整镇推进、示范片区融合发展“四大行动”,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改建供水管网1380公里,实施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项目350个,整治裸房4.2万栋。创新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统一市场体系,投用全省首个全程电子化“一网式”交易平台;石狮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

(五)多措并举增福祉,群众美好生活愿景更加可及。深入实施“惠民生补短板”专项行动,超七成五财力投入民生,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41项。稳步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建成标准化零工市场43家,培育“泉用工”特色劳务品牌12个,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5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8万人,完成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精准扩面,新增“五险”参保22.8万人次、住房公积金归集6.5万人。举办首届慈善大会,实现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全覆盖,新增养老床位2000多张,创建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数量居全省首位,入选全国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建设范围、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地区。深入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加强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关心下一代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市新增中小学学位2.7万个,中心市区普通高中录取率提升到69.2%、增幅历年来最高;累计创建乡村温馨校园特色校100所,培育初中教育综合改革“新优校”45所、“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100个,“5G+专递课堂”等入选全国教育实践创新典型案例。加强基础教育人才引进,引聘博士、硕士、高校优秀毕业生1569人。试点开展综合高中、中职本科“3+4”贯通培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全市新增卫技人员2315名、床位2000张、千人口婴幼儿托位数4.2个,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实施城市。正式运行上海九院泉州一院医疗技术协作中心、海丝中医药中心,建成投用正骨医院北峰院区,新增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中医优势专科4个。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面推行“一次挂号管三天”。深化县域医共体一体化建设,县域消毒供应、检验、病理、心电、影像和远程会诊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覆盖率100%。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提升50个村卫生所服务能力,实现村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全面推行DRG支付方式改革,基本医保“一人一档”参保信息管理平台在全国推广。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实施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利用三年行动,完成20个文保单位保护修缮,世遗宋元古城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单位,市、区联动保护利用世遗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改革创新优秀案例,新增世界级非遗1项。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公益性文化惠民演出5000多场,培育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4个。举办全球视频媒体论坛。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牡丹奖各1个。我市运动员在巴黎奥运会收获1金1银。

(六)慎终如始守底线,社会安全稳定基础更加夯实。提质扩面安全生产。系统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专项行动,巩固深化5.2万家企事业单位创建成果,梯次向5.8万家小微工商贸企业、“九小场所”等延伸覆盖,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实现“双下降”,安全生产和消防目标责任制考核保持全省第一。常抓不懈生态治理。坚决抓好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以指挥部体制推进矿山、污水整治,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1.2万亩,中心市区生活污水收集率提升到61.4%,建成永春、德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创新细颗粒物管控机制,PM2.5平均浓度下降6.4%。高质量推进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加强流域海域污染防治,全面实施区域水质综合评价,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小流域考核断面优质水比例分别增长5.1%、9%,提档升级建成安全生态水系123公里,河湖长制入选水利部典型案例。全市新增植树造林8.9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26.7万亩;完成全国首笔土壤改良碳汇交易。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建立主动创稳机制,新建“党建+”邻里中心229个、累计832个,推深做实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加强海上船舶安全整治和电动自行车全链条安全监管,深入实施打击治理电诈“红盾行动”,举办全国涉诈人员打击管控工作现场推进会,获评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成绩突出地市。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99%。高质量做好工会、共青团、老干部、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事业,支持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持续维护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统计、气象、地震、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过去一年,我们始终坚持政治引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加强政府廉政建设,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深入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全面推广应用“闽执法”平台,设立涉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涉侨公证联络中心,进一步推广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四张清单”,高质量完成机构改革年度任务,新制定政府规章、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4部,市政府本级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91件和政协提案575件。持之以恒推动新时代机关效能建设走深走实,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市委市政府给予市体育局、水利局、医保局、工信局、财政局、卫健委记集体三等功,表扬表彰项目建设先进集体28个、先进个人100人,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奋进的浓厚氛围。

各位代表!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年来泉州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团结带领社会各界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驻泉省部属单位、驻泉部队、武警官兵、企业界人士和来泉创业者、建设者、工作者,以及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产学研用融合亟需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短板,新质生产力有待进一步培育形成;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于工业化,中心市区一体化步伐仍需加快,优质公共服务配套供给还有不足,群众对民生社会事业的获得感有待进一步提升;少数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作风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等。同时也必须看到,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泉州这些年经济发展基础稳、韧性强、潜能大。我们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有为应对,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成为发展实绩。

二、2025年工作目标任务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大拼经济、大抓发展,接续实施“抓项目、促发展”系列专项行动,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奋勇争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泉州实践。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工业增加值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出口总额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完成节能减排降碳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闯出新路、奋勇争先、作出示范、久久为功。要更加注重保持定力、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把拼经济作为贯穿全年工作的主线,进一步增强信心,打好政策“组合拳”,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力稳外贸、稳外资,真金白银纾困解难,真心实意靠前服务,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要更加注重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联动。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园区标准化建设推动国土空间高质量重构,以创新推动产业链高质量重塑;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做实做优县(市)城区,做精做美小城镇和新农村,不断提高环湾中心城市首位度和凝聚力。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防范风险、保障安全。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突出创新引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势,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深化“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推动科技中小企业“小升高、高升规”,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持续引建高能级科创平台,落地建设中化石油化工研究院,推动大院大所市场化、产业化转型;加快扩大研发供给,开展高价值发明专利提升行动,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实施“揭榜挂帅”科技重大专项15个,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加快打通转化链条,建设一批中试验证平台(基地),推动“异地研发、本地转化”,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大幅增加。持续深化“抓工业设计促产业提升”专项行动,推广工业设计券,持续引育一批专业设计机构和工业设计中心,举办各类工业设计赛事活动10场以上。打响“海丝泉州·人才港湾”品牌,迭代升级“1+5+N”人才政策体系,办好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5个以上、各类人才10万名。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一县一链一团”组建“科技特派团”服务重点产业链。

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深化“重龙头、强品牌、铸链条”专项行动,“一县一特色”提升县域重点产业链,新增更多省级以上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聚力发展现代体育产品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国际“时尚之都”。持续深化“培优扶强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倍增”专项行动,培育更多百亿级、50亿级龙头企业、市级以上产业龙头企业,新增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深化“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重点抓入驻园区企业的投产与运营,建立完善工业园区“抓投产、促纳统、优存量、造业态”闭环运作管理机制,新增投运市级园区20个以上、投产企业1000家以上、升规纳统企业300家。持续深化“绿色数字技改”专项行动,抓好重点技改项目400个以上,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1000家以上,培育智能制造示范项目15个以上,加快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提质扩面;深入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提高5G网络全市覆盖率,升级泉州先进计算中心,建成边缘数据中心100个,新增5G、人工智能等创新应用场景30个以上,大力发展低空经济。(下转第四版)

--> 2025-02-13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21683.html 1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