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2月14日

年货被丢进垃圾桶

□本期主持人:温文清

主持人:近日,有网友在贵州的一个高速服务区拍摄视频称,有人在垃圾桶里发现很多被丢弃的年货,有排骨、腊肉,还有炸好的小酥肉。父母的爱被子女统统扔进垃圾桶?一时间,引发网友热议。其后,疑似当事人发声称,高速服务区扔肉实属无奈之举,因为堵车,肉放几天可能会臭掉,其把不容易坏的香肠腊肉收了,把易坏的留下给环卫工人吃。父母的爱,如何在两难中妥善安放?

本期嘉宾:郭元鹏、关育兵、丁慎毅

父母之爱莫“丢弃”

□郭元鹏(职员)

为何要把年货丢进垃圾桶?理由很多:父母给的时候不好意思回绝,怕父母伤心;这些食物不符合健康的标准,对身体不好;很多都是大鱼大肉,自己喜欢吃清淡的食物;父母做的熟食和腊肉等等不符合自己的口味。

不少人对于这种“强塞的爱”很是苦恼,一位网友说:“不要,非给!我冰箱里还有上一年给的腊肉,都成僵尸肉了,还不敢扔。”这些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丢掉”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置方式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你丢掉的是“父母的爱”。

这是对食物的浪费。在倡导珍惜食品的当下,这与美德格格不入,也与法律格格不入。其实,处理的方式完全可以有“完美的结局”。其一,如果“不喜欢”,完全可以大大方方说出来,告诉父母,自己不喜欢吃油腻的食物,喜欢吃健康的食物,如果“婉言谢绝”,父母会通情达理。其二,你“不喜欢的”,未必是“别人也不喜欢的”,是不是可以将这些“父母的爱”转手赠送给他人?比如,将家乡的特产送给同事和朋友?是不是可以带到工作的城市,送给小区的保安和保洁人员?

年货丢进高速垃圾桶,丢的是“父母的爱”,可以不要但不能浪费。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父母,或许就能终结这种“强塞的爱”。但是,既然要了,就不能如此粗暴地处理,你伤害的不只是“父母的爱”,还有社会公德。

后备箱亟须“减负”

□关育兵(教育工作者)

不要父母沉甸甸的年货,就是网友批判的“不孝子女”吗?

视频发酵后,疑似当事人在社交平台回应,高速服务区扔肉实属无奈之举。当事人称来自贵州,远嫁黑龙江。今年第一次回老家过年,年货是父母偷偷放的。从贵州到黑龙江,路途遥远而且堵车,肉易变质。不得已,只能把“一部分香肠腊肉收了,把这种易坏的留下给环卫工人吃”,以防浪费。

面对父母“强塞的爱”,亦有网友表达了不同看法,去年给儿子拿的腊肉有点肥,他没吃,年底又原样给拿回来。在购物日益便捷的当下,任何地方特产都已触指可及、瞬间可达。父母准备的年货,即便亲手所做、满怀爱意,却也面临着如何“消化”的难题。因此,虽是对子女的关爱,但是否要行囊鼓鼓、后备箱满满当当,值得父母斟酌,不要让其变成烦恼的幸福。

应学会爱得“轻盈”

□丁慎毅(自由撰稿人)

后备箱体现的爱其实是两代人传递爱的缩影,看似温情的互动,实则暗含着两代人共同的情感传递困境。比如,儿女给父母买了时髦的衣服和贵重的食物,父母却不舍得穿不舍得吃,最后造成浪费。

父母辈的“年货焦虑”,源于物资匮乏时代的生存智慧,以及儿女在外吃不好的担忧,于是“临行密密塞”。儿女既不愿辜负父母的期待,又难以承受这份传统的情感重量。于是,中国式亲情传递出现了错位,父母在精心准备时承受着经济压力,子女在被迫接受时背负着道德负担。

其实,在通信以及生鲜冷链发达的今天,一个视频电话可能比十斤熟肉更暖人心,一件快递可能让儿女更惊喜。或许有些父母不会使用视频电话和快递,或许一些父母是以后备箱的丰富增加儿女常回家看看的筹码。这时候,儿女的责任就显示出来了。比如,教会父母使用智能手机,不但会视频聊天,而且会收发快递,会点外卖。

父母的幸福离不开四种状态:没病痛、有乐趣、被需要、不掉队,后备箱的爱是父母被需要的表现。儿女对父母的爱,不在于勉强收纳所有馈赠,而在于构建让父母安心的情感回馈系统。父母对儿女的爱,也不必囿于物质形式,更需要适应跨越代际的理解通道。最好的爱应该轻盈得能装进彼此凝望的眼神里。

--> 2025-02-14 □本期主持人:温文清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21741.html 1 年货被丢进垃圾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