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购新补贴在全国实施,有效激发了市场需求。然而,有些商家却搞起“伪优惠”。近日,中消协公布一批“伪优惠”现象,如同一记警钟,在消费市场敲响。
在国家大力推行消费补贴政策,旨在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消费升级、让利于民的背景下,部分商家却动起了歪脑筋,将本应普惠大众的补贴变成了谋取私利,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更对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政策的有效落实造成了严重阻碍。
这些商家的“伪优惠”手段可谓花样百出,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涨价“套取”补贴。在补贴政策推行前,一些商家提前突袭式抬高手机等价格,随后再打着“国补特惠”的旗号进行促销。从表面上看,消费者享受到了补贴后的“优惠价格”,但实际上这个价格与原价相差无几,甚至有的比正常促销时的价格还高。比如,某款手机原价4000元,在补贴前被商家悄然涨至4500元,补贴后价格为4000元(享受补贴500元),消费者以为自己得到了实惠,却不知被商家算计。还有些商家在消费者使用国补购买手机后,拒绝给予价格保护。当消费者发现购买的手机在短时间内大幅降价,要求商家补差价时,却被以“国补商品不参与价保”为由拒绝。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市场公平交易原则,让消费者的权益受损。此外,一些商家还会通过未按承诺时间发货、以库存不足为由强制取消订单等手段,使得消费者无法享受补贴优惠。
这些“伪优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商家方面来看,在监管存在漏洞、违法成本较低的情况下,部分商家难以抵挡利益的诱惑,不惜铤而走险,通过不正当手段“套取”补贴。从市场监管角度分析,一些相关部门对补贴政策的执行监管还不够到位,缺乏有效的价格监测机制和动态监管手段。同时,平台在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疏忽,对商家的约束不够有力,售后保障机制不完善,导致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难以得到妥善解决。
“伪优惠”现象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对消费者而言,他们被虚假的优惠所迷惑,付出了不必要的金钱成本,损害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从市场环境来看,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价格体系,挤压了诚信经营商家的生存空间,阻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从政策层面来说,商家“伪优惠”现象严重背离了国家消费补贴政策的初衷,使政策的惠民效果大打折扣。
要有效遏制“伪优惠”现象,需多方共同努力。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补贴商品价格的监测,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时抓取全网价格数据,对参与国补商品的价格波动进行密切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涨价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商家依法予以惩处,如取消其参与以旧换新活动的资格,追缴补贴资金,并给予相应的罚款等。电商平台也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建立完善的售后保障机制,对消费者购买的国补商品,在规定时间内出现价格下降的情况,应按照规定给予差价补偿。加强对商家的管理和监督,对违规商家进行警告、扣分、下架商品等处罚,督促商家诚信经营。消费者自身也需提高警惕,在购买手机等享受国补的商品时,要提前了解商品的正常价格区间,多关注市场动态和价格走势,不被商家的虚假宣传所迷惑。一旦遇到问题,及时向消协等相关部门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消费补贴政策是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而一些商家的“伪优惠”现象则是这一美好愿景路上的绊脚石。只有通过管理部门、平台、商家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才能让消费补贴真正惠及消费者,营造一个公平、公正、诚信的消费市场环境,推动消费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