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地区,人们把礼仪叫做“礼数”,还有一句俗语叫做:“好歹亲情,礼数照行。”意思是亲戚即使再疏远,遇到红白喜事礼数,还是得照来。众多传统礼数中,有一个很特殊的是“请吃点心”。这里提到的“点心”,包括了三餐之外的各种食物,它们既能为人补充体力,又有美好寓意。
过去在泉州的乡村,本地人常吃的点心,是咸粥、面汤等能够充饥的食物,更类似主食。尤其是下地进行高强度的劳动,到了下午三四点,不少人都是饥肠辘辘,此时赶紧吃些点心,也可以帮助恢复体力。听家里长辈们回忆说,以前农忙时节“开夜工”,为了确保大家有足够的体力参加劳动,半夜都要抽空吃一些点心,也就是能饱腹的干粮。
常言道:“点心,点心,点点心意。”对于老一辈泉州人来说,吃点心有时是一种重要的待客礼数。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不少人即使自家人饿肚子,请泥瓦匠、木匠、裁缝等来家里干活,仍要准备一些食物给他们吃。当时民间还流传着一句俗语:“绑笼床的,吃有吃的功夫。”说的就是过去如果师傅上门修理破损的“笼床”,主人家定要请他们吃一顿饭,并客气地说是“请吃点心”,也希望他们修“笼床”时能更用心一些。
若是家里来了稀客、贵客或是“新女婿”上门,“请吃点心”的礼数更得做足。这时主人家为表盛情,会煮一锅甜鸡蛋汤来款待。汤里的鸡蛋都不打散,一颗颗象征着甜蜜的生活和美满的未来。婚后初次上门的女婿,吃甜鸡蛋时还得剩下两颗蛋,或是把最后一颗夹成两半,留下双数,寓意“成双成对”。
有时待客的点心则是面线汤,寓意“幸福绵长”。为表达对客人的重视,主人家总要往汤里添加瘦肉、香菇、海蛎、虾仁、干贝等各种配料。就算家里没有太多食材,也常在面线汤里加一些切成丝状的煎鸡蛋,撒一把油炸花生或是淋上一勺葱头油,看似搭配普通,仍很好地诠释了“礼轻情意重”。客人吃点心时还常象征性地剩下一点,寓意“年年有余”。小时候一到正月,我就爱跟着大人们出门“做客”,因为这时可以吃到美味的点心来改善伙食。尤其是去一些长辈家里,我不仅能收到各种糖果糕饼当零食,还因为年纪小,被大人们允许不必讲究礼数剩下食物,无论是甜鸡蛋,或是面线汤,都让我吃得一干二净。犹记得三十几年前,我离开老家,去山区的一所学校当实习老师,有次翻山越岭去家访,学生家长见到我很高兴,说是重要客人来访,一定要“请吃点心”,随即进厨房煮了一碗热腾腾的面线汤让我品尝。长大后久未受到如此盛情的招待,我当下着实感到温暖。
随着时代的进步,“请吃点心”的礼数已经很少见了,如今大多只能在婚嫁、丧葬等红白喜事中见到这种待客方式。“请吃点心”其实不仅是给予味蕾的享受,其更像一种连接人与人情感的纽带。小小的点心,虽比不上饕餮大餐,却见证过艰苦劳作时的体力补给,更彰显了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哪怕现在这样的传统礼数不多见,但只要一想起与之有关的点心滋味,我仍会忍不住嘴角上扬,仿佛又回到那些被温暖与情意包围的旧时光,满心都是熨帖与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