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高中时,每次假期结束后送我返校,母亲都会一路不停叮嘱我注意各种大小事。有次趁母亲去洗手间,我和随行的二姨抱怨说:“我一回去住校,老妈就唠叨个没完,耳根子都不得清净。”二姨连忙充当和事佬,劝说:“人上了年纪就会这样,你母亲是担心你离家在外,不会照顾自己。”
二姨的话,我并不认同,毕竟母亲那时还不老。原本话不多的母亲,是从我开始住校了,才变得啰唆。每次我临行前,她都要嘱咐这嘱咐那,经常让我烦不胜烦。
不仅送我出门要絮叨,每次回到家,母亲开口就是反复问我是不是瘦了?在学校有没有好好吃饭?我有次特地测了体重,发现斤数并没有减少,身材更不像母亲说的那样弱不禁风。平时没时间回家,母亲就打来电话说个没完,好几次连父亲都觉得受不了,跟她说:“儿子是大小伙子了,懂得照顾自己,不必反复交代。”母亲却不以为意,还反驳道:“多大也是我的孩子,当妈的就得多嘱咐一下。”
后来读大学时,有次与舍友们聊天说起此事,我才发现原来很多人都有一个爱絮叨的母亲。她们念叨的话不尽相同,大致都是有关安全、饮食、卫生等方面的提醒。那时我和舍友们都年轻气盛,总觉得自己已是成年人,不需要母亲这份“多余”的关怀。
毕业后,我回到老家工作,与父母住在一起。突然间,母亲的唠叨“毛病”不见了,又变回以前少言寡语的样子。我反而有些不适应,有天实在憋不住问母亲,为何不再唠叨了?母亲听后先是一愣,随即才笑着说:“你工作那么忙,我还说个没完,会让你更心烦。以前你在外读书,我叮嘱的话太多,是不是觉很烦?”“那是您的关心,我才不嫌烦。”听了我的话,母亲脸上的笑意更浓了。
等到妹妹上大学时,母亲却不爱唠叨了。当时妹妹上的大学在本地,有空就往家跑,母亲每次送她出门,叮嘱的话也不像过去那么多。有时妹妹回家晚了,母亲顶多说一句:“以后早点回来,太晚不安全。”母亲如此“区别对待”,让年少听多她唠叨的我很吃味,觉得她更偏爱妹妹。
我女儿出生后,母亲唠叨的“毛病”又犯了,不是叮嘱妻子坐月子的注意事项,就是吩咐我去买做月子餐的食材,平时还反复提醒我们多留意孩子的状态。本以为母亲只是对我唠叨,没想到妹妹生完孩子,母亲同样对妹妹和妹夫唠叨个不停,这么看来,她的确没有“区别对待”我们。直到有次家庭聚餐,母亲才无意间说出自己以前不念叨妹妹的原因。原来,不像我求学时离家很远,妹妹读书时经常回家住,母亲觉得随时可以给她做饭添衣,一颗心也不会总是悬着。
回想这么多年来,母亲的唠叨更像一种独特的母爱表达,我过去不理解这份爱,才误认为母亲的唠叨是多余的,现在想想,年轻时的自己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如今,母亲的唠叨依旧在生活里回响,而我终于明白,能被母亲一直牵挂着、念叨着,是多么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