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2月21日

能出汗的体育课

□本期主持人:于理

主持人:2月17日,北京市中小学开学第一天,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其中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抓住了提升学生体质的关键。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体育课“缩水”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便有体育课,也存在“不出汗”的尴尬情况。如何上好“能出汗的体育课”?

本期嘉宾:黄闽贵、鞠实、南朔

体育不是理论课

□黄闽贵(教师)

在校园里,“不出汗的体育课”现象并不鲜见。本该在操场上尽情奔跑、跳跃的体育课,却常常被搬到教室里,体育课成了“理论课”,老师摇身一变成了“理论讲师”,学生们只能坐在座位上,听得昏昏欲睡。又或者,即便在户外,体育课也上得随意散漫,学生们要么在操场闲逛,要么简单做几个动作就自由活动了,一节课下来,额头都不见汗珠。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升学竞争这座大山的压迫下,学校、家长和学生都紧紧盯着文化课成绩。主科被奉为重中之重,体育课被视为“软柿子”,随意被挤压。为了多挤出些时间给主科,体育课要么被大幅削减课时,要么就被“缩水”成了形式。

体育教育理念的偏差也在其中作祟。部分学校和教师对体育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仅仅将体育课当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形式,而没有真正意识到体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深远意义。

此外,体育师资与场地设施的不足也严重制约了体育课的正常开展。专业体育教师的数量短缺,使得很多学校不得不让其他学科老师兼任体育课。这些兼任老师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学知识和技能,难以组织起高质量、高强度的体育教学活动。同时,学校的场地狭窄、器材老旧,无法满足多样化的运动项目需求。

确保课时和质量

□鞠实(职员)

“能出汗的体育课”,简洁却深刻,它直击当前体育教育的痛点,即体育课的本质应当是高质量的、能够切实提升学生体质的。出汗,是身体活动的直接反应,是锻炼效果的直观体现。然而,在以往的体育教育实践中,这一看似简单的标准却常常被忽视。

如何更好地落实“能出汗的体育课”呢?

首先,学校要确保体育课的课时和质量。课时不能被随意占用,内容要丰富多样,既要包括传统的体育项目,也要引入新兴的、受学生欢迎的运动形式。

其次,教师要提高专业素养,不仅要懂体育,还要会教体育,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锻炼计划。

再者,家长也要转变观念,支持孩子参与体育活动,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的“体育八条”还提出了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赛”的举措。这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创意。班级赛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他们的运动热情;同时,通过比赛的形式,也能够检验体育课的锻炼效果,促进体育课的持续改进和质量提升。

应转变教育理念

□南朔(研究员)

上好体育课,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青少年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充足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对预防肥胖、近视等疾病有着非常正面的价值。上好体育课也是缓解学习压力、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路径,有利于培养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面对逆境的勇气,让孩子们拥有更加健康的心灵。

此次北京的“体育八条”,就是对这一理念的深入践行。其不仅对课时作出了规定,还对品质提出了要求,如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防止教学内容碎片化、具有随意性等。

“能出汗的体育课”,有利于倒逼教育理念转变,推动教育体系的革新。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应加大体育教育的投入,重视体育教学,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体育教学基础设施的完善。对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应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对长期不重视体育课、挤占体育课的学校和老师要进行批评教育,乃至严肃问责。对家长们来说,要努力转变观念,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劳逸结合,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

体育课的回归,不只是简单的课程调整,更是对教育理念的一次升级。这场升级关乎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期待“能出汗的体育课”成常态。

--> 2025-02-21 □本期主持人:于理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22858.html 1 能出汗的体育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