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下文简称《哪吒2》)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这一成绩刷新中国电影的纪录,也以一场“慢工出细活”的实践,向世界诠释了“长期主义”的深刻价值。导演饺子及其团队耗时五年半,集结超4000名制作人员,打磨出2427个镜头、1948个特效镜头,甚至为一段“岩浆流体”场景反复调试六七十遍。这样的坚持,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稀缺的信念:真正的成功,往往属于那些愿意为热爱“死磕”、为理想“扎根”的人。
在信息爆炸、竞争加剧的当下,“速成”思维裹挟着无数人:学生渴望一夜提分,职场人追求“三个月逆袭”,创业者迷信“风口红利”。《哪吒2》的案例证明,所有捷径背后都可能藏着更长的弯路。导演饺子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下文简称《哪吒1》)爆红后,没有选择趁热打铁推出续作,而是沉下心打磨五年,甚至坦言“有的镜头做了三年多才勉强满意”。这种“反效率”的执着,揭示了长期主义的本质——用持续的行动对抗不确定性,用深耕的姿态抵御浮躁的诱惑。
长期主义并非盲目坚持,而是基于清晰的目标。电影团队在立项之初便设定了“突破中国动画技术天花板”的目标,即便面对特效难关,仍选择人工手调而非妥协。普通人亦需在职业或学习中锚定方向,例如记者可以立志成为跨媒体传播旗手,教师可专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目标的明确性,能将琐碎的努力串联成通往终点的路径。
《哪吒2》中一段几十秒的“玉虚宫穹顶”镜头耗时三个月制作,160人团队用26个月才完成鱼群与云雾的动态效果。这种投入与产出的非线性关系,恰是长期主义的常态。现实中,科研工作者可能十年磨一剑,匠人可能一生只做一件事。普通人需学会在“即时反馈”缺失时保持定力,例如每日阅读半小时、坚持技能培训,即便短期内看不到成效,也要相信积累的复利效应。
影片中“海底妖兽”的造型设计甚至精细到“虾兵蟹将”的兵器纹路,网友戏称“不放过一个细节”。追求极致的姿态,正是长期主义者的共同特质。现实中,无论是撰写一份报告还是完成一道工序,只有摒弃“差不多”心态,才能从量变引发质变。
再回到泉州,这座民营经济大市的企业基因中,早已镌刻着长期主义的烙印。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浪潮中,泉州企业既坚守“爱拼敢赢”的务实精神,又以创新求变延续生命力,为地方经济注入持久动力。
一方面,泉州企业深谙“守正”之道。传统制造业如纺织、鞋服、陶瓷等领域,许多企业数十年如一日深耕细分市场,不盲目扩张规模,而是通过工艺改良、材料升级构筑竞争壁垒。另一方面,泉州企业擅于“出奇”制胜。面对产业升级压力,当地企业并未固守传统路径,而是以长期投入布局创新,从智能制造到绿色能源,从跨境电商到工业互联网,主动嫁接新技术、探索新模式。这与《哪吒2》制作团队如出一辙,都凭借长期主义的坚守,在各自领域雕琢出璀璨成果。
《哪吒2》的票房奇迹,本质上是一场“长期主义”对“速成”思维的胜利。当观众为电影中每一帧画面惊叹时,真正打动他们的,是幕后的4000名创作者将青春倾注于“笨功夫”的勇气。这种精神,对个人与企业同样适用:它提醒我们,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比天赋和机遇更重要的,是甘坐冷板凳的耐心与日拱一卒的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