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女》闪耀柏林国际电影节,到《劳工之爱情》惊艳国际影展,电影修复不仅展现了精湛技艺,更构建起 “电影修复+文旅融合”的独特生态体系
在光影交织的世界里,老电影宛如沉睡的宝藏,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艺术的光辉。如今,在福建安溪,一场关于电影修复的“唤醒行动”正悄然展开,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全新的面貌重现在观众眼前。
□融媒体记者 谢伟端/文 受访者/供图
《神女》闪耀柏林 修复成果国际认可
2月20日,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经典单元成为全球电影爱好者瞩目的焦点,其间由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参与具体修复工作的经典影片《神女》4K版首次亮相。《神女》是中国无声电影的巅峰之作,此次4K版的世界首映恰逢该片主演、传奇影星阮玲玉逝世90周年。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不仅是对阮玲玉艺术成就的致敬,更是中国电影修复技术进步的有力见证,标志着安溪电影修复基地作为重要文化项目的成功突破。
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库副主任左英表示,安溪与中国电影资料馆合作共建的安溪数字资源中心,打造了中外影片数字备份库和全球前三的电影数字化修复基地,为珍贵胶片的数字备份提供了最适宜的保存与修复环境,这是《神女》修复项目成功的关键前提。在修复过程中,安溪基地的修复师们与北京高科技团队、专家紧密合作,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将高新科技与人工修复相结合,成功攻克了画面模糊、细节还原等诸多难题,使影片的画质和细节得到了显著提升,达到了世界级的修复标准。
除了《神女》之外,还有其他经典影片在当地修复,《劳工之爱情》就是其中一部。该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现存最早的故事片,也是一部“易燃片”——其片基由硝酸纤维酯制成,很容易自燃,保存及放映要求极为严格。前几年,这部珍贵的胶片经过层层把关,从西安护送到北京,接受数字化转换后传输至中央存储处理器,以便进行异地修复。最后,历经数道工序、数千个小时后,伤痕累累的老电影终于旧貌换新颜。《劳工之爱情》先后在第26届香港国际影视展的线上展会和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中国电影联合展台上展示修复片段和技术成果,设计出品系列动态数字藏品和播放旧版修复片等。2022年,在第36届探佚电影节上,《劳工之爱情》与俄罗斯、法国、美国同样摄于1922年的三部短片珍品联袂放映,共同组成“百年之前:1922”单元。
电影修复“三部曲” “修旧如旧”考功底
选择哪些电影进行修复,有严格的原则。对于胶片年代久远、现状亟须修复的影片,以抢救修复为主。此外,也会挑选一些在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进行修复。
电影修复一般要经过物理修复、数字修复、艺术修复三个关键环节。物理修复主要是对胶片本身进行修复,采用传统手工方式解决胶片齿孔收缩、霉斑等问题。物理修复完成后进入数字修复阶段,把胶片扫描成4K高分辨率的影片,修复师再逐帧对画面上的划痕、脏点、抖动、闪烁等问题进行细致处理。而艺术修复则是更深层次的修复工作,修复人员需要在深刻理解影片艺术性的基础上,揣摩导演的创作思路,尽力复原老电影本身的“味道”,做到“修旧如旧”,既要恢复影像原貌,又不能让旧片失去原有的韵味,这需要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在艺术修复过程中,修复团队会尽可能邀请影片的主创人员回顾创作理念,对影像的品质和效果进行艺术指导。同时,在典藏最原始版本的基础上,修复师们也会运用技术手段进一步优化老电影,例如对一些虚焦重影的瑕疵镜头进行优化,给黑白老电影上色等,并根据不同的需求去修复不同的版本。其中,将黑白电影转为彩色电影则需要修复师发挥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修复《永不消逝的电波》时,由于主创人员已经逝世,修复师们只能通过悉心对比胶片的初始颜色,查阅当年导演、摄影台本阐述,寻访服装、文史领域专家等方式,力求最精准地还原影片中的颜色。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电影修复师们每天都在紧张有序地工作。简洁明亮的电影修复室内,不时传来阵阵鼠标点击声,大家聚精会神,逐帧寻找破绽。甘格格是一名数字修复师,她告诉记者,修复速度取决于胶片质量,一段10分钟的影片由1万多帧画面组成,若是保存较好的彩色片,一天可以修复7000帧左右,需要点击鼠标2万次以上,团队协作两周左右可完成画面修复。但碰到损毁严重的画面,一帧就要修几天。做这一行需要静下心,常常一坐就是一天,“感觉两只手都练出了肌肉”。
由于电影胶片存在霉斑、污损、划痕、扭曲、破损乃至缺失等各种问题,即便有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修复工作的复杂程度仍然超乎大多数人的想象。过去一年里,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调整升级修复团队,组建了由北京专家指导的专业电影修复团队,每人每日能修复2000帧左右,平均一周可完成1本素材的修复工作。2024年,该中心共完成29部影片修复任务,其中4K影片10部,全年修复总量达283万帧,并参与“经典香港电影修复计划”。
融合多维生态链 文旅文创人气旺
随着《神女》《劳工之爱情》等影片修复成果获得国际认可,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成为安溪县文化发展的一张耀眼新名片,“电影修复在安溪”品牌越来越响亮。自成立以来,该中心以数字资源中心为核心,积极构建“电影修复+文旅融合”生态体系,推动文创产品销售、学术交流与公众体验等多维发展。
2024年,该中心共接待国内外考察团255批次5640人次来馆参观考察,参观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7.1%。此外,还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融合经典电影文化元素和现代创意设计,推出了各种具有纪念意义和趣味性的文创产品,如《劳工之爱情》的卫衣、盲盒和趣贴,与周家剪纸非遗工艺合作开发电影《铁扇公主》IP的“芭蕉扇”黄铜书签等。2024年,中国电影资料馆还成立官方文创品牌“影资文创”,系列电影文创产品在北京、苏州的艺术影院,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及线上App“中国电影资料馆”商城同步售卖。
此外,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还在建设全国第二家专业的艺术影院——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建成后,每周将举办不同主题的影片展映,计划每年举办一次大规模影片修复展映或相关艺术影片展映活动。
左英表示,未来,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将继续深化电影修复事业,推动更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致力于创建集电影修复、展示、体验、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打响“电影修复在安溪”品牌,助力中国电影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