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拥有两千多万粉丝的4岁小网红@瑶一瑶小肉包因为一条被表哥绊倒的视频引发热议,其妈妈被质疑为了流量故意摆拍。类似的儿童网红事件数不胜数。人们爱看网红小孩,是喜欢看他们的天真可爱,但是,很多账号随着粉丝量的增长被机构介入,令原来纯真的儿童成长记录变成了赚钱的工具。这种野蛮生长的“啃娃经济”,不但过早“催熟”了孩子,对商业伦理也是一种严重的腐蚀。
网络是一种相对自由的虚拟世界,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体现自己的存在感。有人一开始可能只是想晒晒娃,记录孩子的成长,但是意外走红了之后,却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钱途”;也有人一开始就花钱通过MCN进行包装,想方设法让孩子快速“出圈”。
现如今,“儿童网红”背后已形成一条完整的商业链条,MCN机构流水线式地孵化网红儿童,从策划、拍摄到后期、商务等环节一应俱全,拍摄有脚本,孩子做演员,童年生活、校园日常、生活点滴等全程被网络包裹。对此次引发争议的“瑶一瑶”,有第三方数据显示其月广告收入已超百万元。
以投资回报为目的的儿童节目,必然会走向扭曲的商业变现。在商业“钱途”的野蛮“催熟”下,儿童赛道日渐饱和。为博取流量,“晒娃”模式也更加畸形。此前有某3岁“小网红”,其父母将“超重”“能吃”作为标题,年仅3岁体重已达70斤;更有1岁7个月的宝宝,穿着纸尿裤下厨房做菜,洗菜、打蛋、倒调味料一气呵成,令人咋舌。
过早地曝光于网络,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利益驱使下的“揠苗助长”,打乱了儿童自然成长的节奏,幕后机构像操控提线木偶般,对儿童进行着人为“催熟”。这不仅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还会令亲情异化为商业筹码,导致亲子关系陷入严重的错位与失衡。
根据《广告法》规定,未满10周岁儿童不得代言广告。此外,我国也制定了《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但是,相关法规在执行层面仍存在诸多挑战。面对互联网的海量内容,现有监管体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面对互联网乱象,法律法规更要发挥有效的震慑和补丁作用,不断强化监管与执法。对于涉嫌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网红账号,有必要开展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恶搞儿童、卖惨引流等无底线行为。一旦发现违规主体,就要纳入失信名单,限制其商业活动,直至要求平台封号。对幕后的商业机构也要敲山震虎,发出严正警告,直至追究民事、刑事责任。
平台要严格内容审核与账号管理。建立“儿童网红”的专项审核机制,要数字化赋能,比如通过AI识别兼人工复核,主动过滤涉及儿童的危险动作、过度商业化内容等。要限制未成年人出镜的时长,对疑似利用儿童牟利的账号进行流量限制或封禁。此外,要建立快捷举报通道,对涉及儿童的有害内容优先处理。
家长是儿童身心健康的第一保护者和责任者,应避免过度设计剧本或让孩子参与高风险拍摄。哪怕是纯粹分享孩子的日常,也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隐私,仔细筛选分享内容,切不可为了流量或满足自身虚荣而忽视孩子的权益。
天真无邪的童年,不应成为流量的“猎物”,期待镜头中的童真笑容,不要与剧本有关,只传递成长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