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2月28日

高校要求学生 提交消费明细

□本期主持人:温文清

主持人:近日,广州理工学院要求学生提交一周的支付宝或微信消费截图用于“养成教育考核”,引发网友对隐私权与教育管理边界的讨论。校方称此举旨在“培养勤俭节约意识”,非硬性要求,但学生认为这是对私人生活的干预,甚至有人直言此举是“多管闲事”。高校要求学生提交消费明细,对此您怎么看?

本期嘉宾:连州、童方萍、方青江

可以适当监管

□连州(职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高校学生在个人消费方面出现了相互攀比、高消费、傍名牌等不良现象。高校此举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消费情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避免过度消费和浪费。

有的家长表示支持学校的做法,认为现在很多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容易乱花钱,学校进行适当的监管是必要的。特别是大一的学生,刚刚离开家长的束缚,以为进了大学就实现“财富自由”,消费上就很容易出现任性、无节制的现象。

学校关心学生的消费情况是出于好意,但方式方法可能要改进。比如,可以通过开展理财教育课程、举办消费知识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家校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和意见,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则应该提供相应的资助和帮扶。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高校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服务,坚持适度监管和有效疏导的原则,才能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隐私不容刺探

□童方萍(公务员)

消费记录包含个人生活习惯、社交关系甚至敏感交易信息,要求公开此类数据无疑触碰了隐私权的底线,暴露出校方对隐私权的漠视。

要求学生提交消费明细,本质上是将教育管理泛化至私人领域,混淆了公共教育与私人生活的界限。《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校方要求学生公开消费记录,即便声称“自愿”,也可能构成变相强制,涉嫌违反法律精神。当教育管理无限制扩张,学生的自主性与批判性思维恐将受到压制,与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背道而驰。

此举暴露高等教育的一个深层问题,即教育评价体系的僵化与隐私保护的缺位。一方面,高校为追求“特色化管理”,往往设计出形式大于实质的考核项目,忽视学生权益;另一方面,我国教育领域对隐私保护的法规尚未细化,导致类似争议屡见不鲜。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独立思考、人格健全的个体,而非通过数据监控塑造“标准化”学生,任何教育创新都需以尊重学生基本权利为前提。当学校以“为你好”之名跨越隐私红线时,不仅损害信任关系,更可能消解教育的人文内核。

要有管理智慧

□方青江(评论员)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但直接查看学生消费明细的方式是否恰当?在信息时代,个人消费记录包含了大量的敏感信息,如个人信息、购物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社交活动等,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将会对学生的生活造成困扰。

校方回应称,提交消费明细并非硬性要求,而是养成教育工程的一部分,学生可以选择其他项目来完成考核。然而,这种解释并不能完全消除学生的疑虑,难免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即便可以选择其他项目,这种潜在的“被迫选择”也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大学教育管理不可避免涉及学生的个人信息,触及个人隐私,但需厘清隐私保护边界,应在教育目的和隐私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不仅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也是对学校管理智慧的考验。

高校应当进一步强化大学生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融入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一方面要坚持“必要最小”的原则,改进教育管理思维理念,只要有其他办法的,就尽量不采集大学生个人信息;另一方面要细化教育管理过程中涉学生个人信息的安全管理,防止泄漏及被非法利用。

高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应该要有更高的智慧。在学生消费习惯的引导上,既要尊重学生隐私,不采取侵犯个人信息的不当手段,又要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通过引导、激励、自我管理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

--> 2025-02-28 □本期主持人:温文清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23929.html 1 高校要求学生 提交消费明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