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中山路“九间百货”店,聆听街上驰过公交车、电动车、自行车的铃声,我伫立于泮宫口牌楼下,抬眼望去,它的对面就是金鱼巷,巷口与中山路交接,宽约十米,但巷尾却不足三米,甚是特别。
在晴天丽日的映衬下,巷口用花岗石铺设的地面上游弋着一群青铜雕塑金鱼,显得栩栩如生。因此每次路过这里,我都小心翼翼,生怕踩到那些“小金鱼”。我曾好奇这巷子为何以“金鱼”命名?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知,原来是宋仁宗皇祐年间,福建都转运使、进士谢仲规,因政绩突出,堪称楷模,被皇帝赐赠紫金鱼袋,并建“金鱼世第”于泉州古城内的庄府巷东面,“金鱼巷”便因此得名。
如今,靠近中山路的巷口周边,小吃店、食杂店、烧烤店、茶店、咖啡店,比比皆是。菜头酸、杨桃甘、麻糍、蒜蓉枝、芋泥、糖粿等,种类繁多。外地游客在这里随手就能买一份特色小吃来尝鲜,本地人则常常捧着一碗三合面或者上元丸,借此回味留在记忆深处的古早味。
周末,不少年轻人喜欢到金鱼巷里找一间小咖啡店坐坐,度过悠闲时光。我却更偏爱来此地听听古曲。巷口有一间小小的南音阁,热爱南音的弦友们每周都会来此搭起锦棚,弹琵琶、拉三弦、吹洞箫,执拍板者则居中而歌。《皂罗袍》《集贤宾》《阳关曲》《锁南枝》《梁州序》等古曲,用一字一句的闽南唱腔演绎,婉转悠扬,入耳动心。南音阁门前总是摆满凳子,供喜爱南音的本地人落座听曲,路过的外来听众有时也会被曲调吸引,驻足聆听。
正月里,我和孙女出门逛街,路过巷中的老年体育中心时,我这才想起,这里曾经是人民电影院的旧址。我不禁跟孙女回忆起往事,记得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看电影是泉州人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每次有电影上映,巷口都挤满了人,小零食的叫卖声更是此起彼伏。那些吆喝声总能缠住孩子们的脚步,一串菜头酸或者一碗四果汤,甚至一根冰棒,都会让大人们掏尽硬币。电影散场时更是拥挤,百米的路有时甚至要走一二十分钟,才能冲出“重围”。
时过境迁,昔日的电影院早已不在,古巷中的许多建筑却仍是老样子。沿着青石板路慢慢往前走,会看见一处闽南古厝门口挂着“李功藏故居”的牌匾。走进“巷中巷”,还能看到一座闽南建筑风貌的古大厝,红砖红瓦,屋脊高翘,楼群耸立,听说厝里面现在还住着二三户李功藏的后代。这座被保存完整的古大厝,门面上依旧可见不少残留的碑刻雕纹,透过它们,仿佛也能感受到李功藏胸怀祖国、不忘桑梓的情怀。
在李功藏故居的附近,可以找到宋代福建都转运使谢仲规府邸的遗址。正遗憾府邸已拆,但听在巷子居住了30多年的老街坊说起,新建的小楼仍保留着当年的风貌,我当下又觉得欣喜不已。步入金鱼巷的后半段,则可找到清代泉州诗人丁炜府第、辛亥革命时泉州同盟会会长蒋以麟等名人的故居。那一座座古厝依然存留着过去的样子,置身其中,仿佛时间从未流逝一样。小时候,我总觉得这些古厝神秘又庄严,如今年纪大了再去探访,反倒能感受到它们的独特魅力。
华灯初上,漫步金鱼巷,新与旧、古厝与美食、名人与历史,构成一段难以磨灭的城市记忆,耐人寻味。走到巷口时,孙女听到南音,不知咋的,就入迷了,听着听着便挪不动脚,喊她回家也不答应。直到一曲终了,孙女才不舍地迈开脚步。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已经悄然走进孩子的心中。这条古巷,承载着老泉州人的回忆,也孕育着新一代的热爱,它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等待着人们去反复翻阅,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