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3月04日

生活真味

□韩树俊

《吃吃白相相》张建平 郜峰 著四川文艺出版社

饮食从来不止于口腹之欲,更是一方水土的哲学。张建平与郜峰的散文集《吃吃白相相》,以烟火笔触勾勒出苏州、无锡等地的食事肌理,看似写吃,实则写人、写城、写代际传承的江南魂。郜峰似老茶,以典籍为引,沉潜探求食之道;张建平犹如活水,携四海风味,轻盈拓出味之境。“吃吃白相相”是无锡方言,形容一个人无所事事,只知吃喝玩乐。‌

书中九个章节,开篇“米面江湖”,道尽人们对稻麦的虔诚。郜峰写无锡大米的复活,是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态的对话;张建平笔下桥畔一碗面,汤清面韧,藏着千年府城的精致基因。“汤司令”一章,张建平以河笃鲜颠覆传统腌笃鲜,引入鲫鱼与河虾,让春鲜在汤水中涅槃,借“清汤”溯源,从马赛鱼汤到苏州五件子,东西方对汤的极致追求殊途同归;郜峰在异乡喝“海鲜疙瘩汤”“酸辣汤”,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寓其里”,应了书封导语中所言食物“在生活的缝隙中给予人慰藉与平静”。“荤头荤脑”中,郜峰写鸡鸭鱼羊的市井况味,张建平以“番鸭”考据南美与江南的时空勾连,饮食史顿成文明迁徙的注脚。“轧闹猛”聚焦节庆,郜峰在“新年吃新酒”里咀嚼乡愁,张建平于“家宴”中重现贝聿铭题匾的吴门素宴,非遗在杯盘间流转。“寻味江南”最见张力,郜峰叹“无锡味道”在工商潮流中的坚守,张建平以“绍兴醉话”感悟黄酒里的文人风骨。“我策三十六”潜入乡野,山园菜果稠,天台不是台,皆是农耕文明的余韵。“白相人”收篇终章,张建平以“地稔子酒”“小虾子”作结,道尽江南人对细微之美的痴迷——所谓“白相”,原是生活美学的至高形态。

这部以江南食文化为题材的散文集,在两位作者各具特色的书写下,呈现了恰到好处的互补与拓展的艺术效果,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

郜峰的笔端始终萦绕着旧时月色。他写咸泡饭,引《山家清供》《随园食单》,将一锅剩食升华成文化意象;忆麦饼,从董欣宾的木匠身份说到齐白石的泥土气,饮食与艺术同根同源。在《米与水》中,他以陆游食粥诗佐证养生之道,借《心经》拓片勾连禅米一味,一碗白粥喝出千年光阴。这种纵向钩沉,让食事有了青铜器般的厚重包浆。

张建平则擅以横向比较激活味觉想象力。她写面馆,从台北“喫颐”二字品出乡愁,借成都“炸子盖”反衬姑苏“炸紫盖”的酥皮之妙;谈臭带鱼,将阿婆的弄堂往事与皖南刀板香的清雅并置,咸腥中透出山海交融的壮阔。

饮食的密码,藏在“矛盾共生”的哲学里。郜峰笔下无锡排骨的浓油赤酱,与张建平文中贝氏家宴的官府素馔,恰似锡商务实与苏式风雅的双面绣;臭苋菜梗的市井气与鸡头米的文人味,构成了雅俗共赏的味觉风尚。郜峰的咸泡饭瘪嘴团,与陶文瑜的“菜心瘪珠团”,甚至电视剧《繁花》里阿宝中意的和平饭店的咸泡饭,都是同出一辙的江南味道。

书中最动人的,是饮食背后的人间情味。郜峰写陈总种稻,宁雇三十老妪拔草也不用除草剂,是农人“轴”的可爱;张建平记卖鱼娘娘以臭卤缸养活一弄堂孩童,底层智慧中自有慈悲。

《吃吃白相相》最终指向一种生活美学:在机械复制的时代,江南人仍执着于手作的温度、时令的虔诚。从柴灶米饭到黑松露泡饭,变的只是食材,不变的,是那份对人间烟火的郑重其事——这便是生活的真味:于细微处见大千世界,在品尝美食中修身养性。

--> 2025-03-04 □韩树俊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24447.html 1 生活真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