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童谣、闽南语校本课、经典诵读……在泉州的校园里,闽南文化根植于同学们的心间。为推动闽南语在泉州青少年中的教育普及,深化闽南语保护和传承体系,近日,中共鲤城区委宣传部、鲤城区教育局、鲤城区社科联、鲤城区实验小学、鲤城区闽南语研究会联合打造《小学课本中的闽南语》系列微课,师生用闽南语共同演绎课本内容,解锁课本中与闽南语相关的传统文化。
《静夜思》与闽南语碰撞
“静夜思……”“静夜思……”在第一期微课堂的视频里,鲤城区实验小学二年级同学魏昕榆跟着邱淳怡老师,用闽南语吟诵《静夜思》,轻缓起伏的语调中,韵味十足。
“唐诗用闽南语读起来很有趣,练习了几次,我就学会了用闽南语读《静夜思》。”魏昕榆开心地说,这样的吟诵方式很特别,念起来节奏感更强、更押韵。邱淳怡老师介绍,闽南语有文读、白读之分,在《静夜思》吟诵中有多处涉及,如“床”“月”“光”等。日常教学中,她会基于闽南语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区分日常生活和书面用语中的闽南语发音,并进行适当拓展延伸。
闽南语的“文读”音,是从唐宋一直传承、延续下来的读法,几乎与当时的读音无异。著名语言学家黄典诚曾在《晋唐古语在泉州》一文中指出,“如果九原可作,李杜复起,则年年元宵,二老前来参加开元寺的诗会,和泉州当地的耆宿此唱彼和,一定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鲤城区实验小学将闽南传统文化的传承渗透到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社团活动中。在闽南语传承方面,学校每周开展一次闽南语播报,通过选拔有一定闽南语基础的同学,在家长及老师的帮助下撰写广播稿,展示闽南童谣、闽南俗语、泉州民间故事、泉州特色街巷文化等,以广播营造闽南语学习氛围,激发同学们学习闽南语的兴趣。2023年9月,学校成立了闽南语社团,社员主要为二年级到六年级的同学。
“平常会教授闽南童谣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谚语或者俗语。”邱淳怡老师说,这样的微课堂尝试,得到了许多家长的肯定,原本在家很少说闽南语的同学,如今在家说得多了,特定场景下还会运用闽南俗语谚语。
在教材里寻找闽南语“彩蛋”
除了《静夜思》,该校的老师还在不同年段的语文课本中挖掘与闽南语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地方文化。
闽南人在记忆十二生肖时,常用“一鼠二牛……十二猪”的方法,但“子丑……戌亥”等十二地支的读音,很多人不懂。在第二期微课堂上,学校闽南语社团团长陈晓兰老师与四年级学生庄依璇一起,结合语文课本中关于十二生肖的内容,将生肖与十二地支结合,用闽南语流利地说出了十二生肖,让不少老师和同学啧啧称赞。这样的方式,增加了线下课堂的学习互动,拓展了课堂内容。
在三年级清明主题的课文中,老师通过介绍不同节日的闽南语表达,以及与节日相关的闽南小吃,让孩子们在感知节令文化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用闽南话讲述传统习俗。在三年级课本中,老师还挖掘了闽南语“斜”的读音趣解,“斜”字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的《风》《山行》《过故人庄》《寒食》等篇目中。
小学四年级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针对其中一句“诸儿竞走取之”的“走”字,老师还特别讲解了闽南语中“走”和“行”的区别,并结合生活例子介绍两个字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词义与用法。
五年级课文《己亥杂诗》里也挖掘到闽南语的痕迹——诗中的“生气”二字,在闽南语中有着更多含义,比如有“朝气”之意,而表达情绪的“生气”在闽南语中则是“受气”,这种趣味反差,可以帮助学生拓展对词汇的理解。
多元探索传承家乡文化
洪纪龙老师是学校二年级的语文教师,她是土生土长的南安人。怀揣着对闽南文化的热爱,她依据资料、精心整理,将蕴含闽南特色和传统智慧的家风家训,通过童谣的形式变得生动有趣。
同样身为语文老师的李雅茹,承担系列微课堂的后期制作工作。她从小就对闽南童谣颇感兴趣,儿时爷爷念的童谣,在她心中种下了对闽南语热爱的种子;高中时,语文老师用闽南语吟诵《将进酒》,那独特的韵律和韵味让她真切地感受到闽南语的魅力。在接下来的系列微课堂中,她将继续参与周期制作以及脚本写作。
在语文学科里挖掘与闽南语相关内容只是系列微课堂的部分内容,数学、思政等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在不断探索,将闽南语融入自己所教授的学科中,激发学生对闽南语文化的热情,以别样的方式做闽南语的传承者。
闽南语社团团长陈晓兰老师教授数学,她在数字世界里挖掘与闽南语的奇妙联系。比如教学生用闽南语读数字,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闽南语的独特发音。
据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杨瑾介绍,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老师们将结合课本内容,借鉴闽南生活中的俗语或者闽南民间故事,比如《三朝巷的故事》,渗透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凸显地方文化魅力,涵养学生尊重地方文化的人文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教师董碧虹、林俊芳也在探索如何将俗语“大空没底”“甘愿无钱 呣敢失德”背后的故事结合到教材中,传递家国情怀,传播社会正气。
此次系列微课堂的联络人、语文老师侯瑾斌表示,微课堂不仅有闽南语的学者引导,也凝聚了一群热爱闽南文化的老师,希望通过这种创新方式,让更多学生了解和喜爱闽南语,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这一系列的探索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为学生们打开一扇了解家乡文化的窗口,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融媒体记者 张君琳/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