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郭芳蓉 通讯员刘文宏 文/图)从传统种植到科技赋能,智慧农业的种子在阡陌田间生根发芽,小菌棒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杠杆”。暖春时节,走进永春县石鼓镇卿园村的木耳种植基地,只见一排排菌棒整齐地排列在8亩菜地里,喷灌系统正精准喷洒水雾,菌棒上朵朵细小的木耳“破袋而出”,层层叠叠舒展生长。
“庄稼好不好,全靠春水一片宝,就等你们帮忙,用上这套电动喷灌设备,让这片木耳能如期生长。”近日,看到国网永春县供电公司石鼓镇供电所网格员吕紫兰和技术人员李江海一起主动上门,为基地检查农业用电设备,解决种植户的种植用电喷灌难题,正在查看木耳长势的基地负责人林国泰热情相迎。
由于担心降水少导致木耳长势不如预期,今年年初,林国泰投资20余万元建设标准化木耳种植基地,并花了3万元打造电动抽水灌溉系统。这样一方面不用人力取水灌溉,可以节省人工成本;另一方面电动喷灌更加均匀,可控可持续性强,解决了8亩基地的灌溉养护。
“春灌催芽阶段每2小时自动喷淋1次,每天给足9次水雾唤醒菌丝;等到木耳进入成熟期,调整为每天3次精准灌溉。”等李江海检查开工控制系统并确认没有异常后,林国泰只要按一下开关,地里的喷头立即齐刷刷旋转着吐出细密水雾,10万基菌棒在物联网技术加持下,均匀吸收着水雾滋养。
基地里还有自动化烘干设备,通过采用“阳光晾晒+电辅烘干”双模式,既保留木耳的天然色泽又确保达到卫生标准,鲜耳制成干品后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各地,从而打造从种植到深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
“现在每天能采收鲜耳800多斤,预计年产值突破50万元。”算起增收账时,林国泰高兴地说,目前木耳的批发价稳定在每斤3元、商超零售价可达5元,市场需求量大。他还特意指着木耳种植基地的智能电表说,供电所不仅帮他们改造了三相电,还定期检修线路,保障种植24小时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