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妇女节的温柔时光里,我翻开相册,外婆家大厅里“教育世家”牌匾的照片赫然在目,那些与教育有关的片段如潮水般涌来,将外婆、母亲和我的身影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饱含深情的教育图景。
小时候,外婆家的旧木柜上总是摆放着一沓泛黄的教案本,那是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岁月见证。外婆的教室是村里那间最破旧的屋子,窗户纸被风刮得呼呼作响,可她的声音总能盖过风声,把一篇篇课文讲得绘声绘色。她教孩子们识字,会把生字写在小黑板上,一个笔画一个笔画地拆解,嘴里还念叨着:“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那时候我就趴在教室外的窗台上,跟着里面的孩子一起念。课余时间,外婆会带着孩子们去田野,感受风的抚摸,看庄稼的生长,回来后让大家把这些感受写在日记上。孩子们交日记本的场面,宛如收废品现场。用过的作业纸、别人丢掉的包装盒……背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孩子们天真的话语。外婆批改时非常专注,红笔在纸上飞舞,写满了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在她的教导下,许多孩子从怯于提笔,到能写出满含真情的文字,在知识的滋养下慢慢成长。
母亲踏上讲台时,村里的小学有了新的教学楼,教学条件改善了许多,但母亲深知教育的变革永不止步。她教语文,很重视拓展延伸。有一次,母亲讲《司马光》,她不仅让孩子们理解故事内容,还引导他们思考在遇到危险时该如何冷静应对,将语文学习与生活智慧紧密相连。她还组织朗诵比赛,鼓励孩子们大胆表达,那些原本羞涩内向的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逐渐变得自信开朗,声音也愈发洪亮。母亲常说:“语文是打开世界的钥匙,要让孩子们在文字里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如今,我也站在了小学语文的讲台上。多媒体设备让我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我会用动画展示汉字的演变,用配乐朗诵让孩子们感受诗歌的韵律。教《秋天的雨》时,我播放秋天的美景视频,再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走在铺满落叶的小径上,然后用文字描绘出心中的秋天。我还会带着孩子们开展课本剧表演,把课文中的故事搬到舞台上,让他们在演绎中加深对语文的理解。
妇女节将至,我看着镜中的自己,仿佛看到了外婆和母亲的影子。我们三代人,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方式,守护着“小学语文教育”这片天地。外婆用她的耐心,为孩子们种下热爱文字的种子;母亲用她的创新,为孩子们浇灌知识的养分;而我,在传承与创新中,努力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这份教育的传承,就像一束永不熄灭的光,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孩子前行的道路。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在这方小小的讲台上,用爱与责任,书写属于我们的教育篇章,让这束光,越传越远,越照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