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王金植 通讯员黄凯杰)“看侨光,吃远芳”是独属于老泉州人的声光和味蕾记忆,也承载了他们人生中的浪漫时光。日前,鲤城区临江街道收到了一件特别的“礼物”——“侨光电影院”原招牌,这块招牌由爱心人士吕拾荃、吕拾萱捐赠,希望以此为泉州人留住一份独特的“侨光记忆”。
今年49岁的吕拾荃是地地道道的泉州人,“侨光电影院”这块招牌与他有着特殊的渊源。吕拾荃告诉记者,其祖父吕文俊是文史界名人,曾为泉州多处建筑题写招牌,其中便包括侨光电影院、罗克照像馆等。2012年,侨光电影院启动改造,他与家人得知后,便决定将原招牌收藏,并悉心保存至今。
“祖父曾为侨光电影院写过两次招牌,这次捐赠的招牌是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题写的。”在吕拾荃的记忆中,当时的泉州“不大”,他经常骑着自行车从家中来到侨光电影院看电影,那段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令他至今难忘。“收藏原招牌不仅是对祖父的缅怀,更是对自己少年时光的珍藏。”
中山南路启动改造修缮,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力争保留百年老街的古早韵味,重塑古城街巷的文化展示面。“如今中山南路改造完工在即,了解到目前正在全力保留修复‘古早’招牌,我们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吕拾荃表示,尽管非常不舍,但相比于收藏在家中,将其捐出“还”给中山南路,让老泉州人共同的美好记忆长久保存下去,更有价值和意义。
侨光电影院位于中山南路375号,由著名华侨陈启紫于1955年创办,当时名为“侨光影剧院”,最初上演戏剧,1956年开始放映电影,一度成为福建省内最豪华、最大的影剧院。20世纪60年代,侨光影剧院改为国营,后曾一度改名为“解放电影院”;20世纪70年代末,正式更名为“侨光电影院”。
历经40余年风雨洗礼,“侨光电影院”招牌已发白褪色,但其背后所承载的故事和记忆却愈发珍贵。“该招牌曾是泉州市区,特别是中山南路的标志之一,吕先生及其家人自愿将其无偿捐赠,令人感动。”鲤城区临江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街道将妥善保管,并结合中山南路修缮提升工作,与相关部门商讨方案,计划将“侨光电影院”原招牌重新整修,再次安装在原址,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