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近日,山东烟台,一女大学生网购100个一卷的垃圾袋,挨个数完后发现只有38个,后续联系商家进行了部分退款。该女生表示,99%的垃圾袋数量都不够。在评论区不少人留言称,自己网购棉签、垃圾袋,都有过“缺斤少两”的经历。像棉签、A4纸、垃圾袋这样数量较多的产品,如果用户不清点,一般都不知道商家是否有“缺斤少两”,全凭商家自己良心。(3月4日《华商报》)
近年来,关于网购商品“缺斤少两”的投诉并不鲜见,既包括数量又包括重量。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而“缺斤少两”的商家采取虚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欺诈消费者,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这是对消费者本应享有的公平交易权的侵犯。
实际上,整治“缺斤少两”不分线上线下。相较于线下市场,网购中的“缺斤少两”更隐蔽,消费者发现时可能已超过退货或投诉时限,且存在证据收集难,往往预先没有拍摄称重或核对数量的照片、视频,尤其是在商品已开封后更说不清楚;消费维权的时间成本高,即使维权成功,退差价、退邮费、退货款等,很难对不法商家实行实质性惩罚,导致“缺斤少两”事件反复发生。
对网购中的“缺斤少两”不能“网开一面”。监管部门对网售商品,应加大抽查和监管力度,在常态化监管之余,定期开展专项检查,积极处理消费者的反馈与投诉,加大对“缺斤少两”的处罚力度,定期向社会公开相关案例,形成舆论声势。此外,监管部门还要细化相关制度设计,针对定量包装商品的重量和数量,明确在网购中的正常误差范围;严禁商家采取误导性、诱导性宣传,在商品重量和数量上欺骗消费者;建立商家信用评价体系,将“缺斤少两”的商家及时纳入黑名单,倒逼商家自律。
平台更应积极作为。完善运营规则,挤压商家“缺斤少两”的生存空间,推行更严格的标识制度,优化推荐机制,对没有分别明确标注净重、毛重等信息的商品予以限流,使之难以进入消费者视线;畅通消费者的投诉渠道,对确实“缺斤少两”的商家予以严惩,要求下架相关商品,直至清退违规商家。
消费者在网购时也应保持警惕,尽量选择信誉度高、评价好的商家购物,并留意商品描述,注意保存相关购物凭证,收到商品后立即进行称重或检查并拍照留证。若发现“缺斤少两”,应勇敢拿起投诉、举报等武器维护权益,要求商家对货款予以三倍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