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尧
3月2日,2025苏州马拉松在苏州市狮山文化广场鸣枪开跑。有网友在社交媒体爆料,在苏州马拉松比赛期间,有多名参赛选手在苏州实验中学门口处小便,引发广泛争议。对此,苏州马拉松组委会3月3日发布通报称,已关注到比赛过程中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对此表示强烈谴责。有关情况已通报相关部门,并启动调查程序。
马拉松比赛是一项长距离耐力运动,比赛过程中选手有小便等生理需求在所难免,为此赛事主办方往往也会配备一定数量的移动厕所,但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明明在距离事发地20米处就有一排移动厕所,部分比赛选手却做出有违文明的举动,不仅给相关赛事带来负面影响,对马拉松举办城市的形象而言也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近年来,马拉松比赛在国内如火如荼,但诸如苏州马拉松比赛随地小便的事件却非孤例。比如2023年北京马拉松就发生参赛者随地小便的不文明行为,2024年的南京马拉松上也有不少参赛选手在绿化带边“尿草坪”。当此类事件频频发生,我们就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
根据相关数据,2024年全国共举办马拉松路跑赛事671场,参赛人次约656万人次,赛事分布范围涵盖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261个市、537个区县。可以说,马拉松已经成为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结合最紧密的运动之一,而当马拉松成为助力国民健康、展示积极生活态度的平台时,跑道的纯洁性就需要社会共同呵护,对随地大小便等行为严加惩戒,探索建立“黑名单”机制,对不文明选手作出相应的禁赛处罚,才能令马拉松比赛成为传播正能量的平台。
追溯中国马拉松赛事的发展过程,2011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经济学上有一个“马拉松周期”,根据全球数据统计,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后,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赛事就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早在2011年就达到了这条“黄金分割线”,也正是在这一年,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发展进入快车道,并从一项专业运动员比赛逐渐发展为全民运动。
除了经济因素外,今天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广泛流行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成因。对于赛事举办城市而言,马拉松比赛具有极大的品牌效应,不仅能让城市成为展示自身形象的盛大舞台,也能吸引更多客流增加旅游消费,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对于马拉松比赛的参与者来说,在社会压力日渐增大的当下,跑马拉松能有效抵抗焦虑,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更值得一提的是,从奖牌到比赛装备,国内城市举办的马拉松比赛越来越具有仪式感,也令喜好情绪价值的参赛者踊跃投入其中。
正因如此,要让马拉松比赛成为一张张闪亮的城市名片和名副其实的国民运动,就需要在培植赛事的同时,注重培育健康的跑步文化。马拉松赛事影响范围广、牵涉部门多、资源协调难、服务保障要求高,对于举办城市而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硬件设施条件、组织能力、运营能力,切不可盲目跟风;对于参赛运动员来说,提高运动能力的同时,也应提升文明理念,多一些对体育精神的敬畏,同样是马拉松赛事长远发展不可或缺的“软件”。
在全民体育成为热潮的当下,体育比赛也是社会文明的一面“镜子”。就此而言,马拉松比赛不仅是运动水平的竞技场,也是展示选手精神风貌的赛道,选手们在比拼速度的同时,理应让文明成为另一场实力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