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是一个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省份,水稻种植面积有限。人口的增长使得土地的压力不断增大。地瓜也叫番薯,带有“番”字,可以确定它来自异域,与华侨有着一定联系。
据史料记载,番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与当地的动植物共同构成原始的生态画卷。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菲律宾的土地像是为它准备的新舞台,阳光充足,雨水丰沛,番薯的藤蔓迅速蔓延,块根也变得愈发饱满。
当大航海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起,世界各个角落开始有了更多联系。番薯何时开始在我国种植,一种说法是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由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引进。弃儒从商的秀才陈振龙,偷偷地将番薯藤绞入吸水绳中,得以瞒天过海,躲过西班牙殖民者的严密盘查,将宝贵的作物从吕宋带回了福建,得到时任福建巡抚金学曾的大力支持和推广,使番薯得以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
在晋江安海,却流传着一个关于华侨苏得道引番薯回泉的历险故事。在当时携带当地种子出境是犯法的,一旦发现将被处以砍头。1387年,苏得道为了能将番薯带回家乡种植,取番薯藤捆绑行李,避开了直接携带种子被发现的危险。历经周折,番薯藤终得以来到家乡。番薯就像救星降临,无论是山坡上那贫瘠的土壤,还是田埂间狭小的空地,都能“安营扎寨”。随后闽南的十里八乡也种满了。
苏得道和他夫人被当地人称为“番薯公”和“番薯嬷”,并将其塑像摆放在龙泉宫里。村里人家一旦遇上值得庆贺的喜事,都会对他们所崇敬的“番薯公”进行叩拜,以示感激。每年农历十月廿四是苏得道的诞辰,村民会煮番薯粉团、炸番薯片等各种美食前往供奉。
《朱里曾氏房谱》也记载:苏得道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携薯植于园地之上,颇多收成,越年扩种数百亩”。多年前,安海龙山寺曾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苏得道捐银的时间,正好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1387)比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早了206年。
在饥荒的年代,番薯成为许多家庭的救命粮,还制作成番薯干、番薯签、番薯粞、番薯粉,是一日三餐的主粮。一些地方还得名“番薯县”,福建人讲普通话总是带着“番薯腔”。那烤得外皮焦香、内里软糯的番薯,散发着淡淡的香甜,那是苦难生活中的一抹甜蜜慰藉。在现代的餐桌上,番薯被制作成各种精致的美食。番薯粥浓郁醇厚;番薯泥细腻香甜,是炸枣、番薯饼、番薯煎粿的主要原料,酥脆可口;番薯淀粉是海蛎煎、番薯粉团的主力。它还以健康食品的形象出现在超市的货架上,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被人们誉为“土人参”。
番薯的历史是一部关于传播、适应和奉献的历史。未来的岁月里,无论是在传统的农业种植中,还是在现代的健康食品领域,它都将带着那份坚韧和奉献精神,绽放独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