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3月11日

读书絮语

□陈志泽

(CFP 图)

“温故而知新”是人们常念叨的一句话。但真正做到的我看不多。好的书要精读,读过了,过一段时间,随着自己认知能力的提高和创作实践的体会,再读往往会有新的收获。譬如,《巴黎的忧郁》是法国作家、散文诗鼻祖的代表作,他的这一本《巴黎的忧郁》并没有像许多崇拜者所想象、所期望的那样,也不像有些人,未经仔细研读,想当然地认为这一本散文诗集一定非常“诗化”,需要一次次地读才能获得新的体会。书中多数作品因为写实诗意较淡,或较为含蓄、隐晦,许多作品以具有一定诗意的、跳跃性的、张力很强的笔触与语境,叙写小事件,细细咀嚼,才能读出诗的韵味,但其以独特形态所渗透的诗味、诗韵却是不可替代的。如《陌生人》,整首散文诗只是通过对话完成的象征,诗意体现在作品的整体完成之后,而很难在某个段落或句子读出。《暮色》《寡妇》等,都属于写实性较强的散文诗。

我原本就不是“读书破万卷”的角色,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与视力差了,书的阅读量就更是不断下降。那么,我读的书一定得实用。我一直在创作,读的书得对于我的创作有用。我有时会由己及彼给阅读量很大,但几乎不创作的熟悉作家进言,不妨读书量减一点,创作多一点,把读书吸取的营养用于创作。有句话差点要说出口:“不要让读来的东西烂在肚子里。”我以写散文、散文诗为主,读的自然也以这两种文体的作品居多。但散文是叙事的,小说也得读,学习小说捕捉细节、设置情节的能力用于散文的叙事。散文诗是诗与散文最佳美学特点的融合,散文要读,诗更要读,读诗虚与实手法的运用和转化,读诗的想象等等。

读好作品,当然主要读它的好,但我也读它可能存在的败笔,引以为戒。譬如我喜欢的歌《再见了大别山》,不但旋律好,歌词也诗意浓郁。但美中不足的是其中两句,“你牵去我的一颗心,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两句歌词连在一起,“心”既已被牵去,又来一个“铭记在心头”就欠妥了。再如《长城长》,同样是一首百听不厌的好歌,但歌词中写长城已有“它一头挑起边关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末了又来一句“你要问我长城在哪里,它就在咱老百姓的心坎上”,不但设问突兀,没有升华,“在心坎上”“连着心房”也相撞了。我以为读好作品,也“挑剔”缺点,对于增强自己的推敲能力不无好处。

我把读书看得像吃饭一样重要,甚至比吃饭还重要。一天没有书刊报纸看,会觉得心里空落落比饿肚子还难受。有个作家讲过“文革”中自己的一次经历。他住在一个旅馆里,什么文字的东西都没有,只能把一本电话簿反反复复地看,聊以“充饥”。但话又说回来,现在书太多了。这读书的“饭”任你吃,但一定得吃得好,吃得聪明、认真。菜市场、超市各种食物多的是,而咱们只能一天吃三顿饭。我的读书不“吃”得太多,而只能“食不厌精”选择最适合我的、很有限的书籍,以求“吃”出让我的文学创作更健康、更漂亮的效果。

--> 2025-03-11 □陈志泽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25439.html 1 读书絮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