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活在都市里的现代人来说,触目皆是钢筋水泥,耳畔萦绕车声人声,感悟自然之美、观察四季流转,仿佛都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但在《博物》杂志内容总监林语尘笔下,司空见惯的城市环境褪去了冷硬灰暗的滤镜,向有耐心的观察者、记录者展现出了蕴藏已久的诗情画意。从家乡福建到工作地北京,作者将十余年来的所见、所感、所记、所绘,汇成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笔记和手绘图集《自然会有答案》。
“会对天地万物自作多情,或许正是生而为人的趣味所在。”翻开书页,字里行间展现出丰富敏锐的情感,既不矫揉造作,也不故弄玄虚,一派热爱自然的赤子之心,将亲情、友情诉诸笔端,与手绘画幅相映成趣。单位楼下的山桃树,繁花满枝时如同一朵春云,“是我总在初春相会的无言的朋友”,但最终因为大楼翻建被砍伐;别名“痒痒树”的紫薇树,留存着父女欢笑的回忆,“每次见到紫薇树,总忍不住要伸手闹一闹,就像见到老友,总忍不住使坏逗逗他”;单元楼门厅里飞来筑巢的金腰燕一家,是“穿花衣的好邻居”,作者特意将一根长树枝用铁丝固定在栅栏外,让觅食累了的燕子能在阴凉中歇脚;日常在路边捡拾的落叶,在灵动的小画中变身为古人的仪仗、锦毡、衣裙,“收集它们,如同乘上秋风的翅膀”;夹在书里压干的花瓣,形状像微缩版的琵琶,“能够弹奏它的,就是春天的知音吧”……这些无处不在的巧思,信手拈来,带来无尽的趣味。
作者记录的几则与小动物相处的小故事,更是温柔真挚,令人动容:“它们带我开始新的探险,给我永远鲜活的体验。养小动物,是一种生命学习。”少年时在台风天救了一只脚有残疾的白头翁雏鸟,全家努力将它喂养长大,“这鸟特别亲人,喜欢亦步亦趋地挨着我们,比拖鞋还跟脚”,却不幸在又一场台风中受到惊吓,永远离开了,“我掉着眼泪,把它埋在窗外的荔枝树荫下……大树亭亭如盖,小鸟化于泥土,变成树的一部分”。对蜘蛛一向心怀畏惧的作者,在小学读了童话《夏洛的网》之后,对窗外结网、产卵的蜘蛛多了些好感,单方面地将它当成朋友,却没想到一日放学回家,只看到一面干净的玻璃,“当时我的号啕大哭把父母吓了一跳,他们知道我害怕蜘蛛,本是出于关爱才清扫蛛网”,或许因为这段遗憾,多年后作者在家里的盆栽上发现了小蜘蛛,索性将花盆留给它尽情织网。刚毕业合租时,被室友称为“雀匪”的麻雀将种在窗台的天竺葵薅秃,作者尚有心情欣赏它们的可爱,生动地描写麻雀在花盆里晒太阳的情景,令人如在眼前:“叽——(扭头梳毛)叽——(抠抠搜搜)啾!(抬头抖毛)”仅有两个指节长的刺花螳螂,在作者的精心养护、细致观察下,展现出日常活动的“猫里猫气”,每一次蜕下的皮都被作者耐心收集起来,做成“成长衣柜”,将它短暂的生命定格于影像和文字之中。
在阅读时,不知不觉忘却了现实中的诸多浮躁与烦恼,如山间观瀑,林下听风,心中重归静谧。或许,这正是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在忙碌的生活中勿忘本心,自然会赐予你所寻求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