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3月12日

那片杉树林

□董艺玲

阿公很喜欢杉树,从他为我父亲取名“友杉”,就可以看出。阿公曾种过许多杉树,让我印象颇深的,是位于老家安溪大崙山的那片杉树林。

20世纪80年代初,每年临近植树节,村里的广播总会播送植树造林的种种好处,收音机也常常传出各地热火朝天植树的消息。久而久之,植树便成为当时村里人与春天的一个“浪漫约定”。

过去,大崙山头的那片土地,阿公一直用来种植木薯和地瓜。或许是受当时植树宣传的影响,有一年开春后,阿公不再准备瓜苗,而是去永春买回一担杉树苗,打算在山头种满杉树。那时的我好奇心重,怎会错过这件事,听说阿公准备在植树节这天上山种树,立马嚷嚷着要跟去。

那天一大早,阿公便挑着担子出门了,竹筐里不仅装着树苗、锄头,还放着用来做午饭的食材,有大米、削皮的地瓜块以及一小罐腌萝卜。我一手提着水桶,一手拎着锅,兴高采烈地跟在他身后。抵达目的地,阿公马不停蹄地拿起锄头开始翻松土地,随后麻利地清理杂草、石块,我则在一边帮着捡枯枝。挖坑时,阿公还不时停下来观察坑的大小,他说得根据树苗土球的大小来挖坑,才能让土壤与树根贴合得更紧密。待树坑挖好,阿公又带着我一起把一棵棵小树苗栽进去。之后一边为树苗填土,他还一边对我念叨说:“小树苗要长大,得浇水、施肥,还要日晒、雨淋,只有经历风吹雨打,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囝仔,你也要像小树苗一样啊。”长大后再回想,阿公或许是想借此教我一些做人的道理,只是当时的我年纪小,未能理解他话里隐含的深意。

那时没有手表,阿公只得抬头不时看一看太阳,估摸临近正午,便赶紧叫我把之前收集的枯枝拿来生火,他则在不远处的溪边搭简易的灶台。阿公先是捡来一些较为平整的石头,将它们围成一圈垒起来,中间掏空,留出烧柴的口子,之后把锅稳稳地架在垒好的“小灶”上,就能煮饭了。吃完饭,稍作休息,我和阿公又继续忙碌起来,直至夕阳西下,树苗才全部种下。余晖将整片山坡染成暖橙色,给新栽的树苗镶上了一层金边,阿公直起腰,抬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神情满是欣慰与满足。而我望着这片刚种下的小树苗,心中更是充满期待,迫不及待想看它们变成参天耸立的模样。

种完杉树苗,阿公便定期上山给它们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若是碰上台风天,待天晴后,他还会赶紧去扶正倾斜的树苗,以防它们变成“歪脖子树”。阿公防病虫害的方法在闽南乡村很常见,就是在树苗未长大时,在周边的土上浇一些石灰水,等树拔高了,再往树干表面涂点白石灰,简单且有效。

后来,我又去了几次那片杉树林,走在小径上,随处可见一棵棵杉树犹如忠诚的卫士,以笔挺的身姿默默地守护着土地,粗糙的树皮好似记录了它们所经历的风雨沧桑。我也渐渐读懂了阿公为爸爸取名的良苦用心,那是老一辈对下一代的殷切期许,希望他们能像杉树一样,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都能坚守本心,茁壮成长,成为生活的强者。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又到了。每到这时,老家大崙山那片杉树林就会格外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仿佛间,我又看到阿公挑着担子,看到年幼的自己跟在他身后蹦蹦跳跳的模样。每每忆起,我就想回趟老家,像过去那样与阿公一起,上山再种一片新绿。

--> 2025-03-12 □董艺玲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25614.html 1 那片杉树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