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搬到别墅的时候,周围住户很少,麻雀也只有零星几只。新居离泉州市区较远,地偏人少,为了壮胆,我便养了狗,它吃剩的饭,有时足够让鸟儿们饱餐一顿。或许是无意间为麻雀们提供了食物,它们呼朋引伴,越聚越多,几年下来,密密麻麻一大群,似有上百只。
刚开始,这些麻雀还会等狗吃完饭,再来捡漏啄余。后来,它们开始主动“出击”,每次家人给狗喂食,它们都会蜂拥而至,在院墙上排排站,眼睛紧盯狗盆。人一走开,它们就飞入院子,明目张胆地与狗争食。要是狗吃得慢些,它们定是立马飞过去把米饭啄光,动作十分迅速。
我家的院子里左边是石埕,右边是草坪。但那片绿地总是杂草丛生,我多次进行修剪、拔除,还是清不净杂草。后来认真观察,我才知是处啄食草籽的麻雀把粪便落在草坪,进而导致杂草疯长。最后我实在没办法,只好铲掉草坪,给地面铺上鹅卵石。
不过,孩子们相继外出工作后,家里变得寂静许多,有这些鸟儿相伴,反倒多添了一些生气,而聆听鸟叫,也逐渐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印象中,麻雀的叫声一向单调,通常是“叽叽喳喳”的几个单音节,如果变成长音,估计是出了状况,比如两只麻雀正在“打架”。
后来,在小院栖息的鸟儿不仅有麻雀,还有羽毛是绿黄相间的金丝雀,它们经常躲在花丛或枝叶间“啾啾啾”地鸣叫,声音大多时候是轻柔的。若不是它们不时从花叶间探出头,四处张望,肉眼很难发现它们的踪迹。估计是靠海的原因,海鸟也常来院子里漫步,它们的个头与麻雀差不多,但双腿更细长,走起路来显得“风度翩翩”。体型最大的当数白鹭,它们偶尔会俯冲到院子里的小池塘,“撩拨”水里的锦鲤,不时发出“呱呱”的叫声。还有一种鸟儿喜欢咕咕叫,它们身披褐色羽毛,身形略小于鸽子,有次给它们拍照,通过手机软件识别后才知学名叫“鹧鸪”。
鸟儿们来访的时间,总是随着季节更迭而不断变化。比如在冬日,它们出现的时间是上午六点左右。到了春夏,有时天才蒙蒙亮,估计未到凌晨四点,鸟儿们就等不及地叫起来。好似预热一般,通常是一只鸟儿先叫一声两声,随后鸟叫声便此起彼伏。那些声音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好像窸窸窣窣地说着悄悄话,又像热情地呼朋引伴。鸟叫声时常从晨曦开始出现,一直到太阳当空照才消失,最久曾持续响彻两个多小时。平时,只要不是极热或太冷的天气,我都会把书桌前的窗户打开,让鸟叫声随着清新的晨风飘进屋里,这样听得真切,感觉也跟鸟儿们挨得更近一些。
几年相伴,鸟儿们早已融入我的生活。它们好似酒店的前台,日复一日地为我提供“叫醒服务”。它们也像一位位监督员,唤我早起,催我提笔创作。创作顺利时,它们欢快的叫声为我助兴;陷入瓶颈时,它们安静陪伴,让我沉心思考。窗前的鸟儿们也是最早的“读者”,见证着我每一篇新作的诞生。在这方院子里,我们一同经历四季更迭,我看着它们或嬉闹争食,或自在栖息,它们也陪伴我度过孩子离家后的孤寂时光。这些鸟儿,已然成为我生活中温暖又鲜活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