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3月13日

1.6厘米鱼骨卡喉 女子“土办法”处理险命危

细嚼慢咽,预防鱼刺卡喉。(CFP 图)

古人说:“食不言,寝不语”。市民王女士对此深有体会。日前,她在家边聊天边吃饭,一时不慎将鱼肉囫囵吞下,导致一根1.6厘米长的鱼骨卡住了喉咙,之后采取“土方法”处理,险些危及生命……□融媒体记者 张沼婢

吞馒头喝醋都不行 鱼刺紧挨颈部动脉

日前,62岁的王女士在吃饭时误吞了一根鱼刺。当时她并未在意,试图通过强行吞食馒头、菜团,喝醋等“土办法”来处理。然而,这非但没有让鱼刺吞入胃内,反而导致她反复咽痛且症状加重。于是,她来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求诊。

医生通过电子鼻咽喉镜、电子胃镜、金属食管镜检查,均排除了扁桃体、咽喉和食管腔内的异物。经过CT、彩超等各项检查,医生精确定位到鱼刺已突破食管壁,从食管腔内完全游走到左侧颈深部,位于甲状腺后方,斜跨在左颈总动脉及颈内静脉的前方。最终,医生经颈侧切开内镜辅助下取出一根长1.6厘米的鱼刺。

无独有偶,一名男性患者也因3个月前误吞鱼刺而就医。数家外院均未发现异物,他来到福医大附二院急诊。CT显示左下咽后壁(椎前)旁有条状高密度影。值班医生连夜进行支撑喉镜手术但未找到异物。次日,电子鼻咽喉镜、电子胃镜检查也均无功而返。

后来,福医大附二院耳鼻咽喉科黄方主任经支撑喉镜花了近2个小时,终于找到异物部位,切开咽后壁取出一根长1.5厘米、直径0.1厘米的鱼刺。此时,这根鱼刺已经游走位于椎前筋膜浅面。

误吞异物别大意 严重者危及生命

黄方介绍,咽喉食管异物是指因进食不慎而误咽食物中的异物,如鱼刺、骨片或脱落的假牙等。这些异物可暂时停留或嵌顿于扁桃体、舌根、咽喉、食管等部位。常表现为吞咽异物感、吞咽疼痛、吞咽困难、胸痛等症状。严重者可造成食管瘘、纵隔脓肿、穿破大血管甚至危及生命。

鱼刺、骨头等异物卡喉后,绝大多数人嫌麻烦不愿意去医院,而是采取大口强行吞食饭团、馒头、菜团,甚至喝醋等“民间偏方”,试图将异物吞入胃内或软化异物。这是一种有害无益的处置做法。不但不能排出或咽入异物,反而会使异物越扎越深,有可能造成感染、食管穿孔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黄方提醒,发生异物卡喉后最好的方法就是赶紧停止进食,把口中尚未咽下的食物向外吐出或尝试咳出异物,然后及时就医。不当的自行操作只会加重和延误病情。

医生会通过押舌板、间接喉镜、电子喉镜、胃镜及CT扫描等各项必要的检查来确定异物是否存留并确定具体位置,再根据异物的大小、位置和性质选择合适的方法将异物取出。如果出现感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医生也会给予相应的治疗。及时就医是最稳妥、最安全的方式。

进食细嚼慢咽 避免说话大笑

黄方提醒市民,为避免发生异物卡喉,婴幼儿需要家长的细心看护。避免让小孩触碰玩耍别针、硬币、电池等物品,少佩戴金属饰物,并教育小孩不要把这些物品含在口中。进食时家长应该先把食物中的骨性异物剔除。进食时要专心,不要边进食边嬉闹。小儿的表达能力差,如发现不明原因的哭闹、拒食、流涎和呕血等症状,应高度怀疑发生咽喉食管异物。此时切不可让小孩强行吞咽和进食,应紧急送医。

成人进食时也应细嚼慢咽,并辨认食物中的骨性异物及时取出以免误咽。进食时也要尽量避免说话或大笑等分散注意力的动作。

老年人应尤其注意假牙的松紧度,睡觉时要把活动的假牙取出,防止其松动脱落导致误吞。

--> 2025-03-13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25741.html 1 1.6厘米鱼骨卡喉 女子“土办法”处理险命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