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会选择在周一闭馆,周一成为不成文的“闭馆日”。最近,这一惯例被多地博物馆打破:每周一至周日,博物馆均正常开放,不再设“闭馆日”。业内人士介绍,以前,博物馆工作人员可以利用“闭馆日”维护博物馆设施、检查文物情况等,但是随着技术和管理手段的进步,一些符合条件的博物馆尝试取消“闭馆日”,能够让观众获得更好的体验。
在“陕西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消息里,陕西多家博物馆都取消了“闭馆日”,这对文博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件好事。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为一座馆奔赴一座城”已列入很多游客的出行计划。
取消“闭馆日”,便利游客游览的时间选择,跟博物馆能够随时约、天天见,大大提升了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和包容性。然而,取消“闭馆日”带给博物馆的压力远不是“多上一天班”那么简单,意味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需要拿出更多时间精力进行文物维护、展览更新和日常管理,“不打烊”对文物本身的“养生”而言也是莫大的挑战。此外,“不打烊”也会增加博物馆的运营成本。
陕西多家博物馆负责人的回答倒挺实在:取消“闭馆日”后,想来的观众不但有更多选择机会,而且参观质量大概率也会随之提高。每周6天的客流量被分流到7天,游客参观过程也可以相对从容,来博物馆这件事就从匆忙打卡“到此一游”,变成了慢赏细品的从容享受。
对博物馆而言,要想把“永久”之举做到长长久久,就得更多地开动脑筋。比如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化解压力,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优化人员调度和设备维护流程;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让线上展览更丰富丝滑,减轻实体场馆的接待压力。还可以针对不同类型游客,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活动等。只要肯用心,“痛点”“堵点”反而有可能成为“变得更好”的巨大动力。(来源:央广网 整理:黄耿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