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出一本书吗?
之前真的没有想过。直到作协准备出一套丛书,众多老师和朋友鼓励才开始有了念头,后来也就出版了。一本散文集,叫做《踏车去散步》。
这本书,用朴实的文字说了一些想说的真话,讲述一些村里或行走中见到的真事,记录一些身边难忘的真人。就这么简单,有话就说,直言铺叙。
有人以为,站着说话会腰疼,我觉得站着说话才能一吐为快。“站着说话”是书的一部分。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感情是文章的血肉。说真话,抒真情,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样才能有真实的情与情的交流,才有心与心的碰撞。
信息时代,许多事情都会在第一时间传递四面八方,这本属好事,但也给一些作秀者创造了表演的舞台。有些表演很不自然,比如某某节日时,会忽然冒出众多孝顺儿女。有的人平时对长辈不大关心,就这天特准时地祝这贺那的。其实没有实质性的表现,仅在手机朋友圈意思意思而已。《感恩不仅在节日》这篇文章就是批评这种现象。在生活上或在工作上,我都坚持着说真话办实事的态度。自我检讨过,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用斩钉截铁的“我不为任何人犯罪”的心情写了篇《做一只快乐的猪》,再次表达自己。友人还为我的书写了序,叫《糊涂的村长作家》,就与前面那篇文章相呼应。
岁月有痕,心有烙印。耳濡目染的真事,容易有自然的情感流露。比如乡村生活中的乡土气息,传统文化中的传统韵味。或者走过的,看过的,感受过的情景交融的事,都会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感染力。写村里民风民俗的《阮的乡里阮的厝》、写欢唱着《三千两金》传承着传统文化的《一曲“丐歌”动古城》皆获了奖。对于“70后”来说,乡村的节日是最有味道的。《想起“年兜”味》《儿时的鸡公灯》《甜甜的七夕》这些文章都是满满的节日情怀。年节“炊糕炊粿炊菜包,做衫做裤做年兜”的热闹,七夕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私语的温馨,冬至用面粉捏成鸡母狗仔的欢喜等等。儿时的记忆成了浓浓的乡愁,令人回味无穷。
写感动自己的人物,能抒发出真情实感。把真实动人的一面描绘出来,更能产生共鸣,也才能把人之常情中的真、善、美展现出来。写亲朋好友,写家,每一笔都是情感。《又是菊花盛开时》和《心中的那幅字》,追忆我的伯父和表伯父,这两位是对我影响至深的正直的老党员。写家和母亲的《缺角的菊花饼》用了我一年多的时间。特殊背景下的婚姻,母亲成了牺牲品,但她用坚强撑起了这个家。我渴望能开心地吃到一个完整的中秋饼,可父亲留给我的是遗憾。这篇文章很动人,在一次作品分享会上曾经润湿了好几个读者的眼眶。
季羡林先生说:“只有真实地写真实的身边琐事,才能真正拨动千千万万平常人的心弦,才能净化他们的灵魂。”
是啊,把身边这些真实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出一本自己写的书吧,虽然篇幅不是很多,但篇篇朴实。
我把书稿寄给远在北京的一位著名文艺评论家征求意见,他很快给我回话:“你的书当然可以出版,我还觉得出得有点晚。现在虽然已是网络时代,但还是要把自己创作的文章汇成一本书,这毕竟是自己所付出的劳动、所进行的探索。你的书赶快出版吧!”
就这样,这本用朴素文字写成的书就经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真实情感再一次得到了舒畅的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