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2025年高考已进入百日冲刺阶段,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巩固知识、抓住重点,实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本报特别邀请各学科教学经验丰富的高三老师,为学子们归纳备考策略与临考技巧,助力考生考出理想成绩。
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看,试题在总体稳定中有创新,突出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聚焦情境设置,凸显文本的关联性,体现了素养导向,强化教考衔接。泉州一中学府校区高三年语文备课组长陈以理、南安一中高三语文老师刘芳蓉以及惠安一中语文高级教师孙建泉均建议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应在老师指导下用好新教材、研磨高考真题,把准复习的方向与定位。
合理规划复习时间
高考冲刺阶段,合理规划时间至关重要。陈以理老师建议,语文冲刺阶段,前30天可按模块梳理薄弱点,完成近3年真题分类训练,标注错题类型;中间40天,应针对开放题、作文进行限时模拟,强化答题规范(如分点作答、术语准确);最后30天,应回归教材,重温必修与选择性必修中的经典篇目,结合错题本查漏补缺。
刘芳蓉老师也表示,学生可依据“知识体系化→综合实战→思维优化”原则,将复习分为三个阶段,以实现稳基础、提能力、促规范、强心态的目标。各阶段侧重点和预期实现的目标不同,同学们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明确每周重点,实现高效复习。学生在前30天的复习,要聚焦模块化复习深化,构建完备知识体系、扫除知识盲区。以信息类文本为例,可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论证结构、思路、方法及效果,分析论证严密性、充分性,论据典型性和论证语言特点,将零散知识点串联成有机知识网络,方便理解记忆。同时,要针对发现的盲点进行专项训练,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为后续复习筑牢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第一次把试卷结构安排为“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与“写作”三大板块,取消了“现代文”和“古代诗文”的板块划分,将其统整为“阅读”板块。孙建泉老师表示,这一细微的变化,呼应了落实学习任务群的理念,目的在于要对阅读能力和素养的检测实现贯通,在语言、文化、思维上达成融通。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应重视“阅读”板块四个(组)阅读文本的文体特点,梳理相关知识,掌握阅读信息类文本、小说、散文、文言文(史传、游记等)、古代诗歌等相关文体知识,建立“阅读意识”,明确“信息阅读”和“鉴赏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方向。构建全面而完备的知识体系,不留知识盲区。
深入研磨高考真题
在刘芳蓉老师看来,近十年高考真题是备考的绝佳资料,要反复钻研演练。真题极具权威性和参考价值,每次练习都是与命题思路的深度交流,深入剖析错题,总结答题规律与技巧。同时,严选省市质检卷进行限时训练,考生在训练时应模拟真实考场环境,严格把控时间,让自己适应考场节奏,提高答题速度与准确性。训练后及时整理错题本,要注重分析题干、文本和答案的一致性,优化解题思维,强化答题逻辑的严谨性与规范性。
同时,高考语文复习要改变单一知识点的识记和对各种答题“套路”的机械记忆,强调在语境中具体的理解运用,提升“情境+问题”的解决能力。陈以理老师建议,今年信息类文本的选材可能会围绕“科技伦理、文化传承、社会热点、学术思辨”四大领域,注重多维度文本组合和跨学科整合,考生需加强对复杂论证结构的分析能力,并关注近期社会热点(如AI发展、科技伦理、乡村振兴政策、公共卫生事件)的学术化解读。
而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材可能延续小说与散文并重的趋势,考生应强化文本细读能力,重点训练修辞手法(如拟人、象征)与句式特点(长短句、文言句式)的分析,关注“以小见大”题型,练习从细节切入,挖掘文化隐喻或人性主题,关注跨文本比较阅读(古诗文与现当代文本的关联分析),应注重积累哲学与社会议题,提升对复杂文本的解读能力,注重哲理性与人文性的融合。而文言文阅读选材可能延续2024年双材料对比模式,拓展至楚汉争霸、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主题,考生要注重教考衔接、强化思辨能力训练、拓展阅读视野。
强化融合意识
近几年的高考非常重视试题与教材的有机衔接,在试题中鲜明地融入教材因素,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导向。孙建泉老师提醒,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整合复习,落实并完成学习任务是关键。训练阅读关键能力,强化融合意识,以能力素养的“不变”,应对试题的“万变”。作文要更加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切口或话题具体、讲究思辨、真正考查思维含量的作文命题,加强审题和立意训练,考生要养成辩证思考的习惯,提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炼支架,建构写作路径。
在语文考试中,掌握一定的临考技巧十分重要。陈以理老师给出了语文答题黄金时间分配,试卷各板块的时间分配大致为:现代文阅读(35分钟)→古诗文(30分钟)→语用(15分钟)→作文(50分钟)→检查(10分钟),值得注意的是,作文审题要预留5分钟完成“黄金三问”(你的观点是什么?你有什么证据?你的论证是否存在漏洞?),列提纲可避免偏题。陈以理老师表示,在考场上,作文若开篇偏题,可在第三段插入“需要补充的是……”,通过辩证论述回归主线;结尾处用“综上所述,更应关注……”进行观点修正。而在古诗文难题破解上,遇到陌生诗歌,可优先解读“尾联情感指向”(70%的诗歌主旨显现在末句);文言实词不懂时,可联系上下文用“代入排除法”来推测词义。
□融媒体记者 陈森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