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体重问题,已经引起国家重视了!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肥胖毁掉的不只是外表,更会增加脂肪肝、“三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我们该如何做好自己的体重管理,让国家少操些心、自己多些健康呢?本期养生堂邀请泉州市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医主任医师洪如龙,医学博士、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洪昆达为大家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融媒体记者 黄耿煌 /文 CFP/图(除署名外)
胖不胖不能光看体重
据发表在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调查显示,我国居民超重或肥胖形势不容乐观,超过1/2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估计达5.45亿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也表示,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
可以说,肥胖的流行以其高昂的医疗费用为国民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洪昆达介绍,随着体重的增加,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冠心病等“难兄难弟”随之而来。人们常说的“打呼噜”,俗称睡眠呼吸暂停症,在肥胖患者中最为常见。此外,肥胖也给女性带来很多困扰,比如肥胖导致的月经不规则、不孕不育等。
那什么样才叫肥胖呢?洪昆达介绍,国际上常用BMI(身体质量指数)来衡量,计算公式为: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中指出,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为18.5~24.0,达到24.0~28.0的为超重,大于28.0的称为肥胖,小于18.5的为体重过低。
此外,腰围(WC)也是一大衡量指标。成年男性腰围在85厘米~90厘米、成年女性在80厘米~85厘米,可判断为中心型肥胖前期。而成年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成年女性腰围大于85厘米可判断为中心型肥胖。
当然,身体质量指数和腰围都是一个参考值,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成分不同,肌肉含量高的人,可能BMI也略高,但实际上这并不是肥胖。除了这两个指标外,腰臀比、体脂率和内脏脂肪面积等也是常见的健康评估指标。
你是“脂人”“膏人”
还是“肉人”
“脂人”“膏人”“肉人”,这些可不是网友或记者胡乱起的噱头或外号。洪如龙表示,这是老祖宗在《黄帝内经》中写明的,其《灵枢·卫气失常》篇将人之肥瘦分为“有肥、有膏、有肉”。国家卫健委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也提及了这种表述。
洪如龙说,因此中医学将肥胖归属于“脂人”“膏人”“肉人”等范畴,并认为肥胖病因多与年龄、体质、饮食、情志、劳逸因素有关。怎么区分这几种肥胖状态呢,洪如龙介绍——
“脂人”,则是体型比较匀称,但是全身的皮下脂肪都比较多,看起来圆滚滚的。中医认为这类人痰湿比较重。火锅烧烤吃太多,痰湿重的人群,容易堵成“人形沼气池”,变成“脂人”。
“膏人”,就是身体捏起来像棉花,肥肉比较多,肚子大,身上的肉松松垮垮的,就像裹了一层厚厚的油脂,这类人一般脾胃功能不太好。熬夜“修仙”、奶茶喝太多、脾虚到想躺平的人容易成为“膏人”。
“肉人”,虽然肥胖,但肌肉也比较发达、身体相对壮实。然而肌肉线条像“金刚芭比”,常常因为盲目“举铁”、乱吃蛋白粉,而让肌肉变成“充气球”。
如果你的各项指标都显示超重,又恰巧对号入座了“膏人”“脂人”,那咱真就得减减体重了。
老祖宗怎么看
肥胖这件事
老祖宗们早就发现,肥胖可不是简单的“吃多了”的问题。洪如龙介绍,在中医理论里,肥胖和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可大了,中医认为肥胖属本虚标实证,辨证涉及痰、湿、热等病理因素,常兼夹痰湿、血瘀、气郁等标实之证,其病位多在脾胃,与肾气虚关系密切,并可涉及五脏。
《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指出,常见辨证分型及临床有:
胃热火郁证:肥胖多食,消谷善饥,大便不爽,甚或干结,尿黄,或有口干口苦,喜饮水,舌质红,苔黄,脉数。
痰湿内盛证:形体肥胖,身体沉重,肢体困倦,脘痞胸满,可伴头晕,口干而不欲饮,大便黏滞不爽,嗜食肥甘醇酒,喜卧懒动,舌质淡胖或大,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气郁血瘀证:肥胖懒动,喜太息,胸闷胁满,面晦唇暗,肢端色泽不鲜,甚或青紫,可伴便干,失眠,男子性欲下降甚至阳痿,女子月经不调、量少甚或闭经,经血色暗或有血块,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苔薄,脉弦或涩。
脾虚不运证:肥胖臃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脘腹痞闷,或有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则尤甚,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大便溏或便秘,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
脾肾阳虚证:形体肥胖,易于疲劳,四肢不温,甚或四肢厥冷,喜食热饮,小便清长,舌淡胖,舌苔薄白,脉沉细。
中药调理体质有助减肥
怎么减肥?除了众所周知的“管住嘴,迈开腿”外,中医还有些独特的办法。洪如龙表示,中医里有“春排夏减”理论,春天及时将身体里的毒素和油脂排出体外,到夏天体重不仅会变轻,还不容易反弹。
现今,泉州地面上的各大医院陆续开设体重综合管理门诊,多学科协作打破学科壁垒,汇聚各领域专家智慧,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而其中,中医、康复学科采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减肥减脂技术,可以帮助抓住减脂黄金期,解决肥胖疾病隐患,享“瘦”健康。
“对于年轻人来说,中医减重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快乐’的过程。”洪昆达认为,患者在中药调理体质,辅助外治疗法的基础上,不用大量高强度运动,多数情况就能顺利实现有效的体重控制,过程较为轻松。
而需要提醒的是,尝试中医减肥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针灸埋线:穴位上的“减肥密码”
针灸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长效、绿色、便捷的针灸疗法,没有药物的副作用,不会影响肝肾等内脏器官。洪昆达介绍,其作用原理其一是通过抑制患者食欲,抑制患者胃肠道消化吸收,从而减少能量摄入;其二通过刺激患者迟钝的自主神经(交感神经),使其功能活跃,增加能量消耗,促进体内脂肪分解。
这种治疗方法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就是反弹率低。线在体内对穴位产生的刺激可长达20天或更长,相当于24小时都在“穴位按摩”,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疗效难巩固等缺点,符合现代人快速高效的生活节奏。
●刃针减肥:对顽固肥胖立竿见影
刃针减肥是刃针平刺皮下脂肪,能直接摧毁、分解多余的脂肪细胞,减少脂肪的堆积,缩小脂肪细胞的体积,并抑制脂肪细胞的合成。
洪昆达介绍,相比传统针灸减肥,刃针减肥刺激面大,平刺更安全,疼痛轻,针感强,应用范围广,见效更快,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适用于一些顽固性肥胖、啤酒肚和多次减肥效果不佳患者。
●口服中药:来场除湿化痰“大扫除”
“中医认为肥胖和痰湿密切相关,减肥的过程就是祛痰湿的过程。”洪如龙表示,对于人体来讲,若想清除多余的“痰湿”,可以配合祛痰化湿的中药,减少痰湿的形成。气血虚弱不能正常推动血液代谢,中药调理也可以增强五脏六腑的功能,疏通气血,保证经络气血运行通畅。
如果你身体偏虚,畏寒肢冷,寒湿较重,那么中药比较适宜。现在中药代煎普遍存在,可免去煎药的麻烦,方便服用。
●针灸:调节代谢减少脂肪堆积
针灸是中医减肥的辅助手段之一,重在“调”。调阴阳乃治疗疾病之本,调理脾胃气机乃关键之处。洪昆达认为,肥胖主要表现为脂肪细胞体积的增大,针灸可以通过神经肽—口水代谢通路—食欲调节中枢轴途径对脂质的代谢进行调节,从而改善人体脂肪堆积过多的问题,以达到减重的目的。
针灸还可以通过改善血脂代谢水平来发挥减肥作用。既往研究发现针刺在有效减少脂肪质量的同时,对机体的蛋白质和水分并没有影响。
●艾灸拔罐:“小火苗”的减肥魔法
艾灸拔罐通过温热刺激穴位,把身体里的寒湿都“赶跑”,洪如龙表示,这加速脂肪代谢和毒素的排出,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脏腑功能、帮助减肥,还可疏肝安神,改善情绪及睡眠质量。适合失眠焦虑、心肝火旺的肥胖患者。
●中药足浴:泡脚也能卷成“减肥顶流”
中药足浴减肥,是依据中药的内病外治疗法,以特制中药进行泡脚,从内而外调理身体,让我们健康地瘦下来。洪如龙介绍,这些中药里有能促进血液循环、祛湿排毒的药材,晚上睡觉前,泡上一盆热乎乎的中药水,把脚放进去,泡个20分钟左右,全身都微微出汗,特别放松。
还有两个不花钱的小技巧
除了需要专业医生指导的减肥,其实生活中也有人人随手都可以做的减肥小妙招。
●早睡:“睡了就少吃”固气又护肾
有研究显示,把睡眠时间增加1.2小时后,每天的总热量摄入减少了270千卡,这相当于少吃了一个鸡肉汉堡或3小碗米饭。
洪如龙说,从中医角度看,早睡固护肾气,子时胆经、丑时肝经当令,深度睡眠促进肝胆疏泄痰浊。反之,熬夜耗伤肝肾,气化失衡,痰湿内阻易成虚胖。
●揉腹:揉着揉着有助肚子变小
腹部肥胖人群,特别适合揉腹。洪如龙认为,揉腹可疏通中焦气机,促进脾胃运化。通过揉腹,可增强胃肠的蠕动,防止和消除便秘。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同时,还防治消化不良、胃炎、胃下垂、胃神经功能紊乱和便秘等疾病。
一般可采用以肚脐为中心旋摩揉按,两手叠放,以掌根按揉的方式进行。或从上往下,两手掌根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从肋骨下缘到耻骨联合部位推揉。
【本期医学指导】
洪如龙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医主任医师,崇尚“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治病求于自然”理念,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贫血、五脏虚劳、失眠、咳喘、鼻窦炎、脾胃病、结肠炎、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老年病、皮肤病等慢性疾病和调理脏腑功能。
洪昆达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行政副主任。擅长针灸推拿,整脊,康复,中药内服外治治疗颈腰腿痛、中风偏瘫、面瘫等,中医正骨改善颈椎错位、胸椎小关节紊乱、脊柱侧弯、骨盆旋移症、产后腰痛等,穴位埋线、运动康复训练治疗肥胖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