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3月21日

11点前别点外卖

□本期主持人:于理

主持人:近日,“卧底记者提醒11点前别点外卖”登上热搜榜首位,引起网友热议。曝光某品牌黄焖鸡米饭问题的记者在直播连线中表示,回收剩菜、隔夜菜加热后再上桌等现象,在外卖行业中屡见不鲜,他在卧底后厨过程中曾亲眼看到前一晚被退单的外卖,在常温保存的情况下,第二天会正常售卖给堂食或者外卖的消费者,暗访记者提醒大家11点前最好不要点外卖。“11点前别点外卖”是点外卖的避坑铁律吗,什么才是治本之策?

本期嘉宾:郭元鹏、戴先任、贾慧聪

解决不了问题

□郭元鹏(职员)

“11点前别点外卖”,看起来是规避风险的办法,其实压根就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因为,11点之前没有人点的外卖,商家的残羹剩饭会接着往后推迟销售,直到剩余的外卖销售完了,才会制作新的外卖,总是有人会吃到剩余外卖的。

因此,“11点前别点外卖”并不是绝世秘籍,也不是避雷秘功,一部分人避免吃残羹剩饭的基础条件,是残羹剩饭被他人吃掉了。

别让“11点前别点外卖”成为消费者的无奈。让消费者不吃残羹剩饭,让消费者吃上新鲜的外卖,是监管部门的责任。唯一需要做的事情,是消灭剩菜残羹,让消费者不论几点点外卖,都能吃到新鲜美味的外卖。

打造“透明厨房”

□戴先任(职员)

“11点前别点外卖”,是因为回收剩菜、隔夜菜加热后再上桌等现象已然成了一些外卖店的“潜规则”,“僵尸肉”、隔夜菜、回收剩菜等可能给消费者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要防范隔夜菜、回收菜再上桌、再打包成外卖,首先就要让外卖后厨能够成为“透明厨房”,而不再是隐秘的角落。打造“透明厨房”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透明化,更需要建立全流程的透明监管体系。

监管部门要加大对外卖商家的监管力度,推动“透明厨房”建设。可以制定“透明厨房”建设标准,对达标的商家给予认证和奖励;建立外卖商家信用评价体系,将食品安全状况与商家信用等级挂钩;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消费者投诉和举报信息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商家。

外卖平台也要承担起主体责任,推动“透明厨房”建设。可以开发明厨亮灶功能,让消费者通过APP实时查看厨房情况;设立食品安全基金,用于支持商家进行厨房改造和升级。

外卖行业的飞速发展,换来的不能是“野蛮发展”。通过打造“透明厨房”,要让食品生产过程做到公开透明、可视可知,让隔夜菜、回收菜不再成为消费者的“口中菜”。

完善他律机制

□贾慧聪(教师)

“11点前别点外卖”的提醒,像一记警钟敲响了外卖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记者卧底曝光的剩菜回收、隔夜菜加热等现象,折射出外卖行业在高速发展中的野蛮生长。这种提醒虽能暂时规避风险,却难以根治顽疾。外卖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更深层次的制度建构入手。

当前外卖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本质上是市场自律机制失灵的体现。商家在利润驱动下,往往选择牺牲食品安全来降低成本。残羹剩饭的回收再利用、隔夜菜的二次加工等现象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行业“潜规则”。当违规成本低于收益时,商家自然会选择违规操作。这种市场失灵状态,单靠商家自律难以扭转。

解决外卖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建立完善的他律机制。需要健全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对残羹剩饭的处理制定明确规范;要建立全流程可追溯体系,实现食材来源、加工过程、配送环节的全程监控,杜绝剩菜二次利用;监管部门要创新监管方式,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及时发现并制止违规行为。

平台方要承担起主体责任,建立严格的入驻审核和日常巡查制度,对违规使用残羹剩饭的商家零容忍;消费者要提升维权意识,积极参与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举报;媒体要继续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曝光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压力。

外卖行业的健康发展,关乎亿万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只有形成政府监管、平台治理、社会监督的合力,构建起外卖食品安全的坚固防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卖食品安全问题,让残羹剩饭等乱象无处遁形。

--> 2025-03-21 □本期主持人:于理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27086.html 1 11点前别点外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