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永春县天马柑桔场成片的柑桔树在晚霞中泛着金光,张生才正准备去另一片果园帮助果农解难题。“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只要农民需要,我随叫随到!”他的承诺朴实而坚定。
张生才是天马柑桔场党支部原书记、高级农艺师,2020年6月退休后,依然奔忙在乡村振兴一线,用四十余年的柑桔科研技术积淀,为果农点亮致富希望,因此入选“中国好人榜”,获评省级离退休干部“乡村振兴指导员”。
2021年冬季的一天,达埔镇果农姚先生望着自家果园里叶片发黄的柑桔树愁眉不展:“这些树挂果少,还频频出现黄化病,收入连年下滑。”得知后,张生才很快便上门“问诊”,他蹲在树旁,抓起一把泥土搓了搓,又剪下一段病枝端详良久,便给果农开出了药方:“缺微量元素,得补些有机肥。”他手把手教授姚先生怎么配置肥料。一段时间后,果园果然焕发生机,产量也提了上去,姚先生感激地说:“要不是张老师来得及时,我这片果园就毁了。”
“技术要接地气,得让果农看得懂、学得会。”这些年,张生才累计开设田间讲座40余场,组织技术研讨50多期。他还奔赴达埔镇、锦斗镇、横口乡等地数十个村庄,为400多名柑桔果农排忧解难。一位果农感慨:“大家也懂得科学种植技术,但应用中常常行不通,张老师常常‘一点就通’。”
在张生才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摞摞笔记本,记录着全县80多个柑桔示范片的数据。翻开其中一本,密密麻麻写着:“天马柑桔示范园率先做高效稳产树形培育试验,亩产提高10%,大果率提升至76.37%,每亩可为果农增收1000至1500元。”这是他和团队研发的新技术,如今已在永春全县芦柑果园推广2万多亩。
“一个人力量有限,一群人才能走得远。”为了让更多果农掌握科学种植技术,张生才牵头成立了“银发先锋工作室”,带动许多老科技工作者下田间送技术,被果农亲切地称为“科技110”。工作室里,他们编撰的《永春芦柑种植技术100问》等科普教材赫然在列,伴随着30多场科技志愿服务,它们已经印发9000多本出去。“这些都是果农的宝典。”张生才笑着说。
□融媒体记者 王树帆 通讯员 黄伊凌 黄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