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某社区再次出现帮忙接娃的“共享奶奶”,引发很多网友关注。该社区目前有5位“共享奶奶”,她们做的是“一老一小”公益服务,一方面,接送双职工家庭的孩子上下学,另一方面,陪伴辖区更加年长的老人看病、买药等。
“共享奶奶”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的共享模式,不仅是杭州,在宁波、台州、重庆、成都、鄂尔多斯等很多城市,都涌现出这类“共享奶奶”。她们退休不久且身体健康,可以帮助有需要的年轻家庭接送孩子,同时为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共享服务,包括帮助更加年长的老人等。
“共享奶奶”的出现,首先源于广泛的实际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传统的家庭支持功能逐渐弱化,年轻一代在育儿、工作与生活平衡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对于很多双职工家庭来说,自己要上班,要照顾老人,同时还要接送两到三个上学的孩子,不论在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是一大挑战。
同时,我国低龄老人群体规模庞大,他们身体健康、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意愿。“七普”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一群体健康水平和社会参与能力都较强,是“共享奶奶”的重要扮演者。
“共享奶奶”为家庭提供了可靠的外部支持。低龄老人利用闲暇时间,为双职工家庭接送孩子上下学、辅导作业,甚至陪伴孩子课外活动,极大减轻了年轻父母的育儿负担,奶奶们也从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获得情绪价值,学习到了新知识。而组织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帮助,更为老年人回归社会提供了契机,提升社区凝聚力和老年人的幸福感,也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多元化。
尽管如此,在实践中,“共享奶奶”模式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不足。
首先是信任的问题,这是关键。比如,家长可能担心孩子在接送过程中面临安全风险,社区在筛选志愿者时也难以确保可靠性和稳定性,若社区信息管理的透明度不足,或信息更新不及时,则容易削弱参与双方之间的互信。
其次是制度与规范问题。各地“共享奶奶”等互助项目多为自发组织,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和运行标准,且不同城市、不同社区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公益回报差异较大,导致难以大规模推广。说白了,还是公共管理的缺位。
再次,风险管理问题不容忽视。“共享奶奶”模式中,还需要考虑志愿者和被服务家庭之间可能产生的责任问题,包括意外伤害、责任归属等,这些需要明确的条文和保险机制。
推广“共享奶奶”模式,不妨借鉴“时间银行”。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就提出“时间银行”概念,把“时间”和“公益”挂钩,倡导社区成员利用闲散时间帮助他人,并把付出的时间以虚拟货币的形式存储起来,当自己需要帮助时,就可以从中支取。
就我国的国情来说,不论是“共享奶奶”“共享爷爷”还是“共享子女”,本质上都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益探索,但只有通过积分存取,建立相应的制度,才能使这种“共享+”的邻里互助走得更远。
为此,有必要设立范围更大的“共享+”组织平台,由政府主导和监管,建立积分系统,突出激励机制,吸引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力量协同参与。特别是,要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开发适合国情的“时间银行”数字化平台。此外,还可以拓展更多元化的服务内容,比如帮助年轻人买菜、上门烹饪等。
说到底,不论“共享奶奶”“共享爷爷”还是“共享儿女”,分享的是温暖和善意,彰显的是爱心和付出,但是唯有通过制度化设计,才能避免潜在的纠纷与伤害,让善意者得善待,让共享者得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