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晋江市某小区地下车库一辆电动自行车突然起火,所幸小区内的喷淋系统及时启动,成功控制火势,避免了一场可能酿成严重后果的火灾。这起事件虽有惊无险,但却如一面镜子,暴露出小区电动自行车管理的深层痛点,也引发了对基层治理工作的深入思考。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电动自行车因其便捷、环保等优势,已逐渐成为居民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然而,随着电动自行车数量的增多,小区管理难题也日益凸显: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占用消防通道、楼道等公共区域,不仅影响小区美观,更在紧急情况下阻碍救援;因充电设施不足,导致飞线充电、私拉电线等违规行为屡禁不止……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安全,是检验基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
能否做好小区电动自行车管理工作,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喷淋系统的成功干预,展现了技术手段在社区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但技术赋能只是治标之策,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转变理念,实现治理效能的质变升级。治理升级首先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协商共治。在电动自行车管理问题上,要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引导居民参与制定管理规则,形成共识。同时要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力量的作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此外,治理升级不仅体现在管理主体上,更体现在管理方式的创新上。例如,引入“积分制”管理,对规范使用电动自行车的业主给予奖励,树立榜样,激发居民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探索建立电动自行车管理信用体系,将违规行为与信用挂钩,让居民在自律与他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区、物业、居民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基层治理提供制度保障。社区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沟通平台,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物业公司要提高服务水平,积极配合社区做好管理工作。居民要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遵守社区规则,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科技赋能也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在电动自行车管理方面,可以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设智能充电桩、安装监控设备、开发管理平台,实现对电动自行车充电、停放等行为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系统能够及时进行预警并通知管理人员进行处理。
电动自行车管理只是基层治理的一个“小切口”,但其背后蕴含的是基层治理的“大文章”:基层治理现代化不是宏大叙事的概念演绎,而是千万个“具体而微”的治理场景的叠加累积。当我们以“解剖麻雀”的耐心破解每个治理难题,解决涉及千家万户的“关键小事”时,实际上就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对于电动自行车的管理不应止步于“管住危险”,更要成为激活基层治理的密钥:当停车棚变成智慧终端、充电桩成为数据节点、文明公约升华为社区文化,基层治理便实现了从“问题应对”到“治理创新”的质变。这种治理范式的革新,正是中国式社区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安全问题容不得半点侥幸,更容不得拖延懈怠。电动自行车起火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改进的契机。我们要以电动自行车管理为突破口总结经验,推广到其他领域,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创新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这既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