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是咱们的家,家里有事就得一起扛!”已是深夜,郑其明的书房里还亮着灯,他在认真核对自己撰写的丛书,这是郑其明担任泉港区后龙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3年多来的日常。房间一角,泛黄的文稿摞得齐人高,和书柜里珍藏的200多本荣誉证书一起,记录着这位银发“老班长”的日日夜夜。
走进位于后龙镇栖霞社区的后龙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600平方米的党建活动室宽敞明亮,墙上的“议事栏”和“制度规范”等格外醒目,乒乓球桌、羽毛球场、健身器材等设施一应俱全。“多亏了老郑,现在支部的阵地作用更强,大家凝聚力明显提升了。”谈起郑其明,老党员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
2021年12月刚接手党支部时,面对场所紧缺、组织生活不健全、活动阵地薄弱等诸多难题,郑其明迎难而上,推行支委挂钩联系村(社区)老干部党小组制度,协调指导开展学习活动,并四处奔走寻求支持,争取支部活动阵地。同时,他将40余年积累的写作经验化为“武器”,牵头编写《图说后龙桑榆》《工作动态》《月年工作事记》等工作实录。
“谁说桑榆只向晚?咱们偏要托起满天霞光。”3年多时间,在郑其明带领下,后龙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先后获得全省“六好”示范党支部、泉州市先锋老党员工作室等荣誉,实现了其上任时定下的“后龙不后”的争先创优目标。
变化不止于此。伴随着支部阵地凝聚力的增强,郑其明还带动许多老同志一起助推当地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每逢“七一”,由郑其明推动建立的后龙镇书画艺术交流中心都会举办书画笔会,成为当地文化盛事。郑其明还帮助组建泉港国家非遗北管传承培训基地,组织后龙镇“银发北管乐团”在节庆时开展演出。“这可是咱们的‘文化瑰宝’,不能断在咱们手里。”说起这事,郑其明微微笑了起来。
正当郑其明把工作干得风风火火的时候,一场意外打乱了他的节奏。2023年国庆前夕,一场车祸让郑其明左肋骨折。医生叮嘱要卧床休养,但他只歇了两个多月就又“操心”起来了。“年底了,还堆着好些工作没做,还有好几场活动要办……”如今回忆起来,他还记得自己当时心急如焚的样子。
□融媒体记者 王树帆
通讯员 黄秀红 黄伊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