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3月25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宗训:

60余载坚守让“天子传音”绽放时代光辉

刘宗训近照 (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刘宗训

泉州北管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泉州市首届文化示范户

泉港区政府文化顾问团成员

泉港圭峰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3月中旬,文旅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我市刘宗训等10人入选。刘宗训学艺从艺60余个春秋,不断为古老的北管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让“天子传音”绽放时代光辉。

北管是广泛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丝竹音乐,与“古音乐活化石”南音并称“姐妹花”,素有“天子传音”美誉。2006年,泉州北管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泉港区也荣获“中国北管音乐文化之乡”称号。刘宗训大半生用于传承弘扬北管,一家人也深受古乐滋养,先后获评“全国最美家庭”和“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融媒体记者 陈智勇

拓展北管舞台 增进两岸文化认同

刘宗训出生于泉港区峰尾镇 ,擅长演奏北管三弦、二胡、尺胡等乐器和北管唱腔艺术。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利用旧曲牌创作新作品,延续北管的艺术特色及生命力。

“北管咬字唱腔虽比不上南音的丝丝入扣和严谨规范,但却保留清代官话(普通话)演唱,节奏明快,遒劲而不失和谐。风格委婉清丽,古朴中带有新意。”刘宗训十分喜爱北管的演奏演唱风格,他说,南音、北管都有各自的经典曲牌,共同点是以民间口头传授和手抄曲本传世,记谱方式多采用“工尺谱”。

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刘宗训在摄影工作之余,一直从事北管传习和演创工作,1995年担任圭峰北管乐社副社长,长期为北管的保护与传承建言献策。他撰写《泉州北管与两岸民间交流》《关于北管传承与创新之思考》等有关北管音乐学术论文,入编海峡传统文化北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如今虽已年近八旬,他仍然坚持在泉港区圭峰文化研究会第二培训中心、福之韵北管传习所和峰尾镇文化站暑期“百姓课堂”及自家北管传习所免费培训学员。此外,他还经常在泉港区文化中心、峰尾镇文化广场、渔港码头等公共场所拓展北管演艺舞台,让北管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纽带,增进两岸文化认同。

“北管音乐传往海外和宝岛台湾,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输送生动、具体且有价值的艺术思想资料,也为台湾及海外同胞寻根谒祖、维系乡情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刘宗训说,北管源自明末清初,由省外传入泉州北部,再由大批泉港人外出谋生时随之传播,并风行于宝岛台湾和东南亚地区。

坚持深入生活

寻找文艺创作主题

“文艺创作要勇于冲破保守观念的束缚,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刘宗训认为,只要传统的东西没变,无论是北管、南音,还是民间戏剧、曲艺,其表现形式都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古谱新唱,尝试用闽南语说白、北管谱唱段,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寓教于乐,把各类宣传融入繁花似锦的民间民俗活动。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近年来,刘宗训坚持深入生活,从社会实践和人生百态中寻找文艺创作主题。他植根乡土,连续二十六届为《圭峰之春》文艺晚会创作主题节目,所创作的《梦圆大港》《峰尾是个好地方》《长寿宜居好泉港》《古言妙语开新篇》等优秀曲艺作品广受好评;积极服务中心,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宣传工作,成为峰尾古城的义务讲解员和当地群众、北管学员乐于接受的非遗传播者,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必须推出雅俗共赏的文化产品,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抒情,才能扩大受众面,让北管、南音、民间戏剧和曲艺一同进入当代人的生活,使优秀传统音乐成为直通人心的语言,让‘天子传音’不断绽放新的时代光辉。”刘宗训说,要整合资源,选拔优秀人才,集中北管音乐亮点,荟萃成一台赏心悦目的精品节目,并通过专场演出和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北管的影响力。

--> 2025-03-2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宗训: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27616.html 1 60余载坚守让“天子传音”绽放时代光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