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建省人社厅公布2024年新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单位名单,位于永春县工业园区的泉州锦林环保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入选。近年来,永春工业园区深化校地合作、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探索出一条以人才驱动技术突破、以创新赋能产业升级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融媒体记者 叶虹羽 通讯员 刘金进
技术突围
国产替代打破垄断
2018年,园区美宏科技公司与美国一家公司合作引入生产线,却因进口设备维护成本高昂、技术受制于人,长期面临效益瓶颈。2019年,园区管委会联合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组建以蔡伟教授为核心的研发团队,攻关彩色碳粉生产线国产化技术。
历经两年研发,团队于2020年实现技术突破,不仅建成完全国产化生产线,其自主研发的“物理法高速气流研磨技术”更填补国内空白,兼具零排放、高效率优势,获35项国家专利授权。项目推动企业年成本缩减超千万元,产品技术达国际顶尖水平,成功打破国外垄断。2023年,企业斥资上亿元扩建数字化车间,形成年产800吨彩色碳粉、产值近2亿元规模,跻身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行列。
科技入企
专家“问诊”破解难题
为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永春工业园区于2024年3月成立校地协同创新中心,引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专家资源,创新设立“周三惠企创新日”机制。园区管委会通过前置征集企业技术需求、组织专家入企“把脉”,形成“需求—对接—攻关”服务闭环。
据统计,中心挂牌以来已开展入企服务6场,覆盖7家重点企业,梳理技术难题28项,专家团队提出解决方案50条,为精密制造、新材料等产业注入强劲科创动能。
人才共育
双向奔赴储备创新力量
在永春工业园区,校企合作不仅破解技术瓶颈,更构建起长效人才培养机制。迈特富纺织、大方科技等10余家企业与东南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共建实践基地,联合开展学科建设、技术培训及创业孵化。高校专家在技术攻关同时,同步指导企业技术骨干提升专业素养,形成“项目带人才、人才促项目”的良性循环。
“博士后工作站落地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校企联合攻关机制,推动更多‘实验室成果’走向‘生产线’。”永春工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