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3月26日

“人肉开盒”引发热议

斩断信息泄露利益链

□李蓬国

近期,一名未成年人因“饭圈”纠纷,多次“开盒”他人隐私信息引发热议,撕开了公民信息泄露黑灰产业链的一角。所谓“人肉开盒”是指违法者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他人的个人信息,如姓名、住址、电话、照片、身份证号码等,将这些信息毫无保留地公开在网络上,甚至进行电话骚扰、网暴攻击、恐吓威胁等违法行为,给受害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伤害。(3月22日 上观新闻)

一名13岁少女因追星纠纷,轻点鼠标便将他人隐私信息挂上社交平台,进而引发自身信息反噬。这场看似荒诞的闹剧,却撕开了数字时代最触目惊心的现实:技术便利与不法利益的勾结,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透明人”。

传统“人肉搜索”尚需网民协作拼凑信息,而今天的“人肉开盒”已演化为精准高效的“一键式暴力”。只需300元,南都记者便购得同事的户籍信息、住址甚至开房记录;某“社工库”客服声称“查开房同住人需花万元”,俨然将隐私数据标价成“人肉货架”上的商品。这种信息泄露已不再是偶发的情绪宣泄,而是高度组织化、产业化的“信息买卖”。当技术将扒取隐私的难度降维至“输入手机号即得身份证”,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人肉开盒”产业链的运转,暴露了技术便利脱离监管的巨大隐患。一方面,黑产从业者利用“社工库”整合海量泄露数据,甚至勾结运营商、银行“内鬼”获取实时信息;另一方面,参与者将他人隐私视为可交易的“数字战利品”,在“开盒”过程中获得利益。更荒诞的是,未成年人在此链条中扮演关键角色:他们既是“开盒”受害者,又因心智不成熟沦为施暴主力。

“人肉开盒”的蔓延,折射出网络空间深层的心理、道德、法律危机。在匿名面具下,网民将“开盒”异化为社交资本,粉丝圈以“挂人”彰显忠诚,未成年人以“扒隐私”标榜“技术实力”,他们通过摧毁他人隐私边界,获得虚拟世界的“存在感”。

治理“人肉开盒”刻不容缓,但不能止步于封禁账号或抓捕“内鬼”,需直面技术时代的多重困境,联合各方力量破局。比如从“事后惩戒”转向“源头阻断”,要求平台对“开盒”内容实施“预防性过滤”;技术伦理必须嵌入产品基因,企业需摒弃“数据贪婪”,将隐私保护内化为技术设计的底层逻辑;要将“隐私敬畏”纳入公民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认识到在技术便利的背面,是更沉重的道德、法律责任。

当我们惊叹于AI预测行为、大数据勾勒人生轨迹时,更需警惕——技术若失去人文精神、道德法律的制衡,很可能会成为暴力的帮凶。在数字文明高歌猛进之时,更要守住“人”的尊严底线,绝不能让信息“裸奔”,更不能让隐私安全成为奢侈品。

--> 2025-03-26 □李蓬国 “人肉开盒”引发热议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27746.html 1 斩断信息泄露利益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