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睡眠,优先之选”。记者采访发现,许多饱受失眠困扰的市民,不是选择求助于专业医生,而是将希望寄托于各种“睡眠神器”,但安眠效果却事与愿违,反而延误了最佳就医时机。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有近3亿人患有失眠症状。失眠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还会严重威胁到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失眠作为困扰现代人的顽疾,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助眠市场。记者登录某网站,输入关键词“智能助眠设备”,页面上显示了五花八门的“睡眠神器”:助眠手环、助眠枕头、助眠音响、睡眠舱……价格从几十元到几万元不等。但在“睡眠神器”的实际使用中,不少消费者遭遇重重问题。比如一些助眠手环,号称能精准监测睡眠状况,提供个性化的睡眠建议,可使用者却发现其监测数据与实际睡眠状态相差甚远;部分助眠音响,宣传有神奇的白噪音、脑电波等功能,能让人快速进入深度睡眠,而实际购买后,却毫无作用。
许多饱受失眠困扰的市民,未选择专业医疗,而是寄希望于“睡眠神器”,无奈结果事与愿违。这暴露出当前“睡眠神器”市场的乱象丛生,监管部门对“睡眠神器”的监管不可“沉睡不醒”。
我们既需要在正规医院将睡眠门诊开足开好,帮助更多饱受失眠之苦的人“安然入睡”,又要将那些坑蒙拐骗的所谓“睡眠神器”清理干净。对于那些以虚假承诺引诱消费者,或产品质量不达标的厂家商家,监管部门要依法予以重罚,让其付出沉重代价,莫让“睡眠神器”成为市民的“噩梦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