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3月26日

职场“转包”,减负之下埋隐患

□林轩鹤

“连续加班3个月后,我实在扛不住了。”最近,在北京某公司任职的赵某向媒体透露,她通过社交平台将自己的部分工作“转包”给了一位在校大学生。这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职场中悄然兴起一股“转包工作”之风。许多职场人不堪重负,选择将工作委托他人完成,以换取更多自由时间。但这种看似巧妙的“自救”行为,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复杂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据中工网)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为降低成本,一人多岗成为常态。以连锁店为例,一个员工在属于稽核小组成员的同时,也可能是培训讲师,在做工作汇报时,既需要统计培训讲师的培训数据,又要统计稽核的结果数据。在这种“超饱和”工作量下,员工压力大。同时,零工经济的兴起,为“转包工作”提供了土壤。大学生、自由职业者等群体,拥有一定技能且时间灵活,他们渴望通过承接零散工作赚取收入。

职场人工作“转包”‌灵活性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减轻职场人身心压力,提升工作效率。对承接者,如在校大学生、自由职业者来说,既能赚取收入,又能锻炼自身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但由于这一市场处于灰色地带,“转包工作”看似是一种“双赢”的选择,却暗藏诸多风险。

从法律层面看,这种行为通常被视为私下的委托或承揽关系,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一旦出现纠纷,无论是转包者还是承接者,权益都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比如,若承接者未能按时完成工作或者质量不达标等,转包者可能面临公司的处罚;承接者辛苦完成工作后,也可能遭遇转包者拖欠报酬的情况,由于没有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如果发生纠纷,维权较为困难。

从工作质量看,转包出去的工作可能难以达到要求。毕竟,承接者对工作背景、企业文化和具体要求的理解有限,容易导致工作成效与预期存在差距。比如,文案风格可能与公司一贯的调性不符,相关设计无法精准传达公司意图等。这些不仅影响工作的推进,还可能损害公司利益,进而影响转包者自身的职业发展。

“转包工作”现象的出现,也反映出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一方面,企业在人才配备和任务分配上缺乏科学性,没有充分考虑员工的实际能力和工作负荷,导致员工压力过大。另一方面,企业对员工工作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不规范的“转包”行为。这种“转包”行为会破坏公平竞争环境,员工的敬业精神下降,团队协作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破解“转包工作”困局,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企业应建立科学的工作量评估体系,根据员工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和能力水平,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同时,要加强对员工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于职场人来说,在面对无法承受的工作压力时,应向企业反映,通过沟通协商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选择“转包工作”这种存在风险的方式。承接者也应增强法律意识,要“留个心眼”,尽量签订书面协议,确保合作的可靠性。此外,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对隐蔽性零工的监管,将其纳入监管范围,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职场“转包工作”现象是职场内卷与零工经济渗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虽然为职场人提供了一种暂时缓解压力的途径,但并非长久之计。只有企业、职场人和政府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职场环境。

--> 2025-03-26 □林轩鹤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27749.html 1 职场“转包”,减负之下埋隐患 /enpproperty-->